在營養學界,抗氧化劑的角色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尤其是多酚紅。在一系列的試驗中,抗氧化能力被評估為食物的優劣之處。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有關抗氧化劑的真實有效性及其在體內的作用卻讓科學界困惑不已。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是一種測量生物樣本內抗氧化能力的方法,但因缺乏生理學證據而於2012年被撤除。
ORAC值曾經被廣泛應用於衡量各種食品中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由美國農業部(USDA)所發布的數據表格中,包括某些香料、漿果及豆類等都被評定為高抗氧化食品。這些數據的收集意味著消費者或許能透過選擇高ORAC值的食物來抵抗氧化壓力,然而,這種想法聽起來卻顯得過於絕對。
該測試方法是透過測量熒光分子(例如beta-phycoerythrin或熒光素)在自由基生成劑的氧化降解過程中的變化來評估抗氧化效果。這樣的測試雖能生成數據,但如今的科學界仍未能證實ORAC值在人體內的生理意義。
有研究指出,關於食物中存在的抗氧化劑影響,證據顯示它們在體內的效果可能微不足道甚至缺失。
進一步的探索發現,即使多酚在試管內展現出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傳遞到人體後卻僅有不到5%的保留率。筆者試圖理解,在消化和代謝後,這些被吸收的多酚對人體的影響究竟是什麼?加之,這些物質大多數被迅速排出,讓科學家質疑是否還有必要鑽研多酚類的抗氧化特性。
現有的研究也指出,許多與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降低有關的成分,並不一定是由於其抗氧化的特性,這使得科學家重新思考應當如何看待這類化合物的優勢。是否真有非抗氧化的機制在作用?
根據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解釋,人體的抗氧化能力似乎更依賴於新陳代謝產物的生成,而非直接來自進食的多酚本身。
食物來源方面,抗氧化劑的總量(即通常稱為“總ORAC”)由可溶性和不可溶性抗氧化劑的總和來表達。雖然某些植物性食物被認為含有較高的抗氧化性能,但對於其在體內的轉化效率,惟有導致進一步的質疑。實際上,許多普遍的烹調方式,如煮沸,會減少食物中的ORAC值高達90%。而蒸煮相對能保持更多抗氧化劑的成分。
而在衛生食品工業,許多企業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營銷,但未經證實的數據或人為抬高的ORAC值,導致消費者易受到誤導。隨著對ORAC測試法的懷疑愈增,許多人開始思考,這些額外的抗氧化劑真的能在日常飲食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嗎?
在此,關於ORAC的研究已被逐步取締,越來越多的專家指出,更多基於生理意義的解釋或許才是未來研究的關鍵。或許科學的發展會引領我們走向對抗氧化劑及其未來有效性的更深層認識,這也引起我們對飲食結構的重新檢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消費者會如何選擇自身的飲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