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是一場極為複雜的衝突,除了政治、社會因素外,各國軍事力量的技術創新也是關鍵方案之一。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空軍啟動了代號「溫室行動」的計畫,旨在加強其夜間打擊能力,這一計畫的背景、意義和失敗經歷,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美國在越南的軍事介入逐漸升級,尤其是對胡志明小道的補給線截斷。北越部隊擅於利用天氣及黑暗掩護其補給及行進路徑,美方對此感到十分困惑。在白天進行目標攻擊時,經常面臨尋找目標困難與打擊效果差的問題。由此,開展夜間作戰能力的擴展成為了一項迫在眉睫的需求。
美軍需要新的戰術和技術來突破敵方在夜間及惡劣氣候下的防禦,進而保證其空中優勢。
「溫室行動」於1966年提出,反映出當時美國空軍亟需應對北越運輸線的靈活戰術。自韓戰以來,美軍的專注點已轉向戰略威懾,導致對於常規作戰的準備不足,缺乏專用的攻擊航空器。
計畫的核心包括提升通信與導航系統、發展夜間及惡劣天氣中的感測器和照明設備。
夜間空襲的成功與否,除了要有精確的導航系統外,更需要無阻的通信鏈路。美方對於長距導航系統(LORAN)的改善包含了對於行動指揮的提高,能縮短指揮官與攻擊部隊之間的距離,達成更高的打擊效率。
溫室行動的另一重點是建立夜間視覺系統,包括低光電視(LLLTV)、前視紅外線(FLIR)等技術,以便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定位目標並進行有效打擊。
儘管計畫涵蓋了眾多技術提升項目,但由於技術成熟度和實用性,絕大多數的航空器與設備未能實現預期的戰術效果。
從「溫室行動」的嘗試中,我們看到了戰爭科技與實戰需求之間的距離,也意識到科技創新在戰爭中不僅是一項手段,更是一種提前洞察未來的能力。在當今的戰爭中,面對新興的科技與戰術挑戰,軍事力量應該如何適應與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