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因為發生重大厄爾尼諾現象,全球氣溫異常上升,造成了極端氣候的印象,並隨後引起了一場關於全球暖化停滯期的激烈辯論。這段時間似乎呈現了氣候變遷的異常狀態,尤其是在1998年至2013年間,持續的氣溫沒有如預期般升高,給予了關於「全球暖化暫停」的說法足夠的舞台。這樣的異常年份並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氣候變遷長期趨勢中的一部分,其影響深遠且值得關注。
「1998年的高溫現象對於後續氣溫的影響,使得很多人誤解為全球暖化已經停止。」
1998年的暖冬使得全球溫度一度飆升,隨後的幾年中,溫度增長緩慢,使得科學界和公眾產生了許多疑慮與爭論。隨著越來越多的觀測數據顯示,這段期間全球氣溫的攀升幅度實際上低於長期趨勢,甚至引發了關於氣候模型準確性以及氣候變遷未來趨勢的猜測。許多氣候學家認為,這段停滯的現象其實是自然變異的一部分,而不是全球暖化的終結。
「一些氣候科學家表示,完全不可能將15年的趨勢用來界定氣候變遷的長期行為。」
根據觀測數據顯示,1998年至2012年間的氣溫上升速度,僅相當於1951年至2012年間的一半。這使得愈來愈多人懷疑是否真有「氣候暫停」的問題。正如IPCC的報告指出的,這樣一個短暫的期間或許不足以作為改變整體趨勢的依據,更何況還需考量到氣候系統的自然變數。
光是海平面上升與北極海冰的持續減少,便足以表明即使乎存在氣溫的短暫停滯,地球的其他環境指標卻仍在持續變化。因此,對於1998年各種資料所引起的議題,應有更清楚的認識與理解,以便達到更實質的解決。
許多研究也都指出,這一段期間的「停滯」現象可能與太平洋的氣候變化有關,包括太平洋年代震盪(PDO)等自然變化帶來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在不斷地應用與變化中,我們仍需持續監測並學習。
「研究顯示,雖然2000年代的溫度上升幅度減少,但整體的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2015年及2016年全球暖化更為明顯,屢次破紀錄的高溫指數使得「暫停」的概念愈加不具說服力。各類觀測報告也顯示海洋溫度未必如早前所料,且無法簡單歸類為自然變化造成的影響。這些持續的暖化現象無疑提醒著我們,加速變遷的風險並不是短期波動所能掩蓋的。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對溫度資料的重新修正和更精確的測量方法出現,對於全球暖化暫停期的懷疑聲音逐漸消減,顯示出「暫停」的概念可能並不如想像中那麼真實。因此,科學界以及公眾皆有需要重新思考這段期間的實質意義,並對未來的氣候趨勢持續保持警醒。
作為全球暖化現象的觀察者,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極端事件所引發的討論與改變,是否能夠真正促使人類對氣候問題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