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今天,「全球暖化暫停現象」引起了無數科學家的爭論,這一現象指的是全球表面平均氣溫在某一段期間內變化較小的情況,尤其是在1998到2013年間,部分科學界質疑暖化是否真正存在。但這種暫停現象又使許多專家感到迷惑,因為一方面長期觀測資料顯示地球氣候仍在持續暖化,另一方面近年來的數據卻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停滯。究竟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全球暖化的歷史數據表明,自19世紀末以來,全球氣溫湯仍然持續上升,過去的變異性使得這種暫停現象顯得更為複雜。
許多與之有關的研究與討論集中在1998年那年特殊的厄爾尼諾事件。1998年的氣溫因為厄爾尼諾的影響創下高峰,隨後的幾年中,氣溫變化緩慢,這使得人們誤認為可觀察到的過去十幾年並未顯著升高。直至2015年的研究結果記錄了全球氣溫的基本上升趨勢,數據中的不一致引發了各界的進一步關注。
「即使整體氣候系統持續累積能量,地球表面的可用氣溫讀數指示著較先前十年中更慢的暖化速度。」
相關的研究甚至考慮了像太平洋十年振盪(PDO)這樣的自然變化對於氣溫的影響,其中的變化可能在2001到2010年間達到了一種負面影響。因此,科學家們開始推測,這或許是氣候系統複雜性的具體體現:短期的暖化與長期趨勢之間的博弈。
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將被忽略的北極變化資料納入熱量負荷後,由於沒有充分可靠的數據,暫停的現象也變得不再明顯。這進一步突顯了在數據解讀上的困境。傳統上,氣候數據的分析往往基於30年的周期進行,但15年的短期觀測是否足夠提供決策參考?
「短期的氣候觀測不應該用來推翻已建立的長期氣候趨勢。」
對於氣候變化的討論越來越多,許多科學家也提出其他可能的因素,例如氣候模型未能準確預測短期的變化。這促使科學界進行更多的數據檢視,以了解底層驅動的物理機制。由於全球各地的數據來源不全,像北極地區與非洲部分區域的數據缺乏,對於氣候測量的影響亦不容忽視。
在氣候的自然變化之中,還發現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內,氣候仍然持續變化,如海平面上升和北極海冰的減少等現象,證明了氣候依然在以不同的形式發展。這些轉變暗示著,儘管短期的觀測數據顯示出暫停,長期來看,暖化的趨勢並未根本改變。
最後,氣候科學家的分歧與輿論的不同解讀無疑反映了人類對於未來氣候的憂慮與希望。在持續增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對於假設「暖化已停止」的詮釋,是否可能導致行動的延遲,又或者是否會刺激我們重新思考氣候行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