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氣候變遷的討論中,有一個話題持續引起關注,那就是自1998年以來全球平均氣溫的「暫停」現象。許多科學家和媒體報導稱,這一期間的氣溫變化相對較少,似乎與持續上升的二氧化碳排放不符,於是各種關於這一現象的解釋相繼浮出水面。
儘管整體氣候系統持續積累能量,但氣候變遷的暫停卻依然讓人困惑。
這種暫停現象的中心在於一個特殊的年份——1998年。那年,由於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全球氣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隨後幾年的氣溫增長似乎放緩,導致一些觀察者認為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停止或減緩。很多報告指出,這一15年的期間,全球氣溫的增幅比起長期的升溫趨勢較為微弱,這使得「全球變暖暫停」的說法日益盛行。
雖然短期內的氣溫變化可能會出現暫停,但這並不意味著長期的氣候變化趨勢會因此改變。
2013年,全球氣溫變化的速度再次成為熱議話題,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報告即將公布之際。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五份評估報告中,包含了對這一暫停現象的探討,並闡述了在1998年至2012年期間,氣溫上升的線性趨勢遠低於1951年至2012年期間的數據。這一短期的「暫停」在科學界引發了持續的討論,許多研究開始分析可能的原因。
海平面上升、極地冰層的減少等氣候系統的其他特徵都顯示出,氣候變遷依然在繼續。
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可能性,包括自然變異性和海洋變化的影響。一些研究表明,1998年以來的氣候暫停可能受到太平洋十年周期波動的影響。在這段時間內,海洋吸熱的增加可能導致了表面氣溫的上升緩慢。這一理論得到了多項研究的支持,表明海洋的熱量儲存可能是抑制表面氣溫上升的原因之一。
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持續深入,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實際上全球變暖並未停止。例如,2015年和2016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兩年,這進一步挑戰了「暫停」的觀點。根據這些數據,部分科學家表示,1998年以來的氣溫暫停只是一個短期的波動,並不影響整體變暖的趨勢。
在研究中發現,氣候模型無法準確反映近期氣溫上升的減慢,實際上這與自然變異性有關。
事實上,科學家表示,根據深海的溫度資料來看,整體的變暖趨勢依然持續。某些研究指出,現階段的暖化,更可能是過去數十年累積效應的回報,顯示出地球環境的脆弱性。在隨後的幾年中,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加明顯,包括極端天氣事件和海平面上升,都在提醒人們氣候變遷的現實。因此,根據目前的研究,強調短期的「暫停」並不具科學意義,因為忽略長期的關聯性將可能導致錯誤的解讀。
短期的氣候變化波動不能掩蓋長期的變暖趨勢,全球仍需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遷挑戰。
隨著新的科學資料的出現,對於1998年以來的「暫停」現象的解釋仍在不斷演變。從長期的數據來看,氣候變遷的趨勢依然清晰不變,而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影響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逆轉的。因此,未來的氣候政策應該著眼於整體的變化趨勢,而非被短期的暫停現象所迷惑。這不僅是對當前科學事實的回應,也是對未來世代的負責。我們是否能夠重新思考我們對氣候變遷的認知,並采取行動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