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引流術(Cholecystostomy)是一種常見的醫療程序,用於通過經皮或內窺鏡方式引流膽囊。1887年,美國外科醫生約翰·斯陶赫·博布斯首次進行了這一程序。該手術的主要目的是在液體累積的膽囊引起感染或膽囊炎的情況下提供緊急解決方案,尤其是當病患無法安全手術時尤為重要。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選擇進行膽囊引流的技術也越來越多,這使得臨床醫生在經皮膽囊引流和內窺鏡膽囊引流之間面臨著拷問和挑戰。
膽囊引流術主要適用於無法進行膽囊切除手術的病患,例如:
然而,該手術也存在禁忌症,包括:
經皮膽囊引流術通常在鎮靜狀態下進行,並通過超聲或CT影像引導。此程序的主要技術包括:
「在轉肝和轉腹膜方式中,雖然無法證明哪種方式優於另一種,但臨床上更多的醫生偏好轉肝的方法,因為它在減少波膽液漏的風險方面表現出色。」
經皮膽囊引流技術的主要步驟包括進行充分的影像學檢查,然後進行局部麻醉。接下來,醫生會使用Seldinger技術或Trocar技術來完成引流管的放置。其中,Seldinger技術可以降低穿刺風險,並被廣泛運用。
作為經皮膽囊引流的替代方案,內窺鏡膽囊引流(Endoscopic Cholecystostomy)也日益受到重視,尤其適用於可以耐受麻醉而又無法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此程序主要涉及兩種技術:內窺鏡經乳頭膽囊排水(ET-GBD)和內窺鏡超聲引導膽囊排水(EUS-GBD)。
「eUS-GBD 允許內部引流,成功率高且併發症少,尤其對那些不太可能進行未來膽囊切除手術的患者來說,優勢明顯。」
內窺鏡經乳頭膽囊排水的缺點主要在於其與ERCP程序的合併使用可能增加了胰腺炎風險,而內窺鏡超聲引導膽囊排水則提供了一種更安全的選擇。雖然前者可以在其他健康問題的手術中使用,但相較之下,內窺鏡超聲引導的技術擁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少的併發症。
經皮與內窺鏡膽囊引流各有其自身的優缺點。經皮膽囊引流在急性病程中可以快速解除病患的痛苦,而內窺鏡技術則在成功率和併發症控制上表現更佳。選擇哪種引流方式取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及醫療團隊的專業評估。
「最終的選擇不僅僅是基於手術技術的選擇,還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健康狀況和未來可能的手術需求。」
經皮與內窺鏡膽囊引流技術為臨床上處理膽囊疾病提供了靈活的解決方案。醫療界面對這兩種技術的優劣分析仍在進行中,但明確的是,對於具體患者的選擇需要依賴醫生團隊的專業判斷與患者的具體條件。對於未來膽囊引流的發展,您認為哪種方式將會成為更主流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