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造口術(或稱膽囊引流)是一項用於透過皮膚或內視鏡方法引流膽囊的醫療程序。此程序涉及在膽囊中創建一個造口,以便放置引流管或支架,首度由美國外科醫生約翰·史陶夫·波布斯(Dr. John Stough Bobbs)於1867年進行。這項手術通常在病患有膽囊炎或其他膽囊疾病且病情嚴重時進行,需要推遲或延遲膽囊切除術。2007年,托德·巴倫(Dr. Todd Baron)和馬克·托帕奇安(Dr. Mark Topazian)首次進行了內視鏡下膽囊引流術,並使用超聲波引導穿刺方法,在病患的胃壁上放置塑料膽道導管進行膽囊引流。
膽囊造口術常用於不適合手術的膽囊炎病患,其適應症包括:
- 重病患者無法進行手術切除
- 無法耐受麻醉的患者
- 手術風險高的患者(ASA身體狀態分級 III)
- 對藥物治療無反應的患者(臨床未改善至少72小時後)
- 嚴重急性膽囊炎(根據東京指導原則的三級)
膽囊造口術的禁忌症包括:
- 出血傾向
- 皮膚與膽囊之間有腸道內容物的介入(增加器官穿孔風險)
- 膽道腹膜炎
- 腹水
經皮膽囊造口術在鎮靜下進行,並在超聲(US)或電腦斷層(CT)影像指導下進行。選擇此程序方法時有三個主要考量:
經肝
:此方法最為常見,透過肝臟刺入膽囊。這種方法的優點包括較少的膽漏,因為肝臟與膽囊相貼並能起到壓迫作用,降低腸道穿孔風險,以及在嚴重腹水患者中有更好的預後。經腹膜
:當解剖挑戰或肝疾病及出血傾向使得經肝途徑無法進行時會使用此方法。此方法的主要優勢是降低肝出血風險,缺點是增加膽漏的發生率。
在進行手術前,需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徹底分析,以評估膽囊及其周圍結構的解剖情況。對於患者的臨床狀態、藥物、及實驗室數據進行審查以確保患者為手術做好準備。
手術部位消毒後,局部麻醉,然後在右上腹(RUQ)做小切口。接下來,可選擇兩種主要技術進行膽囊造口術:
塞爾丁格技術
:此技術開始時,使用18或19號針,透過切口導入膽囊,然後逐步更換為更大的擴張器以擴大開口,最後插入8法國的鉤形導管或更大的導管。穿刺技術
:用一個8法國的鉤形導管的穿刺器進行造口,直至其進入膽囊。
膽囊造口術是一個具有併發症風險的醫療程序,大約10%的病例中出現併發症。最常見的問題包括導管脫落、堵塞或膽漏;這些雖然常見,但被認為是輕微併發症,但重大併發症如敗血症、重大出血等則較為少見。
作為經皮膽囊造口術的替代,可以使用內視鏡路徑。主要有兩種技術:內視鏡經乳頭膽囊引流(ET-GBD)和內視鏡超聲引導膽囊引流(EUS-GBD)。這些技術考慮在病例適合內視鏡程序卻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中使用。
此程序在內視鏡下進行,透過導管進入膽囊以進行引流。缺點包括ERCP程序引起的胰腺炎風險增加,及其較低的成功率。
EUS-GBD允許內部引流,通過從胃或十二指腸插入金屬支架進行。此方法具有高成功率且較少併發症,但若未能進行成功或有食物堵塞風險。
在進行膽囊造口術後,經過適當的觀察期後,是否應考慮進一步的膽囊切除術來減少未來的膽囊炎發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