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液學中,血小板減少症是一種以血液中血小板(又稱血栓細胞)異常低下為特徵的病症。血小板數量低下可能導致持續性或過度出血,這是重症監護病患中最常見的凝血障礙之一。根據統計,約五分之一的內科病患和三分之一的外科病患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正常的人類血小板計數範圍為每微升(μL)150,000至450,000個血小板,當數值低於50,000/μL時,通常需要緊急治療。
血小板減少症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且常常是在例行的全血計數中被發現。
很多血小板減少症患者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因此多數人是在進行例行健康檢查時被檢測出來的。不過,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外部出血的情況,例如流鼻血或牙齦出血。此外,有些女性可能會有較重或較長的月經週期或突破性出血。皮膚下的自發性出血可能導致瘀斑,特別是在前臂的紫癜和腳、腿及黏膜部位的小點狀出血(即紫斑)。
無痛的、圓形的小點(直徑約1至3毫米)的紫斑通常會出現並隨著時間而消退,有時會聚集成為瘀斑。
這種病症的患者可能會感到全身無力、疲勞,伴隨著或不伴隨血液損失。如果血小板計數低於30,000至50,000/μL,則出現瘀傷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若低於15,000至30,000/μL,則可能出現自發性瘀傷,尤其是在手臂和腿部。
血小板減少症可以是遺傳性或後天性,它的成因主要可以歸類為兩大類:生產減少與破壞增加。
如果血小板生產異常低,可能來源於:脫水、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白血病、免疫系統疾病、肝臟衰竭、敗血症等多種因素。某些遺傳綜合症也可能導致血小板生產不足,例如Bernard-Soulier綜合症和Fanconi貧血等。
免疫系統或非免疫性疾病也會造成血小板的異常增高破壞,包括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TP)、溶血尿毒症綜合症、播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診斷血小板減少症的實驗室檢查通常包括全血計數、肝酵素、腎功能、維生素B12與葉酸水平等。如果血小板計數過低,可能需要進行骨髓活檢以確定是生產減少還是外周破壞。
對於住院的酗酒者,血小板減少症可能由於脾臟腫大、葉酸缺乏以及酒精對血小板生產的直接毒性影響等因素造成。
治療策略通常根據病症的嚴重程度及具體原因來進行。可能的治療方式包括停用引起病症的藥物、用類固醇來增加血小板產量,或必要時進行血小板輸注。
如溶血性尿毒症綜合症(TTP)則為醫療急症,需立刻接受治療。有效治療的方式包括透析或血漿置換,對抗由於血小板活化引起的腎功能衰竭。
對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TP),某些情況下可不進行治療,尤其是兒童篇。但是如果出現嚴重出血則通常需要介入治療。其他新的治療方法例如血小板生成素類似物也在研究中。
在新生兒中,血小板減少症的影響可能較為輕微,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我恢復。此外,感染、基因因素等也可能導致新生兒期的血小板減少症,可能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和病毒,快速檢測可以幫助診斷。
對於重症監護的新生兒,採用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進行快速病原體識別,將可能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在診斷與治療血小板減少症的過程中,全面的病史調查與有效的實驗室檢查是至關重要的,可幫助醫生及早介入,降低出血風險。面對這一隱藏在血液中的危機,我們是否應該更加重視日常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