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或稱為血小核,對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它們負責凝血過程,防止出血過多。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血小板數量是有一定範圍的,通常在每微升 (μL) 血液中有 150,000 到 450,000 個血小板。然而,當血小板數量下降至正常範圍以下時,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
血小板的缺乏可能導致持續或過度的出血,這使得它成為重症病房患者中最常見的凝血疾病。
據研究,約五分之一的醫療患者及三分之一的手術患者可能會遭遇血小板減少的問題。當血小板計數低於 50,000/μL 時,一般需要緊急治療,這是因為這個指標通常預示著身體中潛在的嚴重問題。
血小板減少的狀況常常是無症狀的,通常在常規的血液檢查中發現。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外部出血,如流鼻血或牙齦出血。某些女性則可能會經歷更重或更長的月經期間,甚至出現突破性出血。
常見的症狀包括手臂、腿部及黏膜的自發性淤血,如紫斑和點狀出血。
許多患有血小板減少症的個體還可能感到疲憊、不適及全身無力,而這些情況無論是否伴隨著失血都有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的出現通常視乎血小板的數量。當數量在 30,000 到 50,000/μL 之間時,輕微創傷可能會導致淤血,而當數量更低時,則可能出現自發性淤血。
血小板減少可以分為遺傳或後天因素:
血小板產生不足的原因可能包括脫水、維生素 B12 或葉酸缺乏、癌症等血液疾病、肝功能衰竭所引起的肝臟產生的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減少等多種因素。某些遺傳綜合症也可能導致血小板產生不足,這些症狀通常需要醫生進行全面性檢查以確認。
血小板過度破壞的情況也相當普遍,這可能與免疫或非免疫的病理狀況有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ITP)、溶血尿毒症綜合症等。這些情況下,身體的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健康的血小板,導致其數量驟減。
針對血小板減少的相關疾病,找到根本原因並針對性治療至關重要。
診斷血小板減少通常需要進行全血計數、肝功能、腎功能、維生素 B12 水平、葉酸水平及外周血塗片等多項實驗室檢測。如果檢查結果仍無法解釋血小板數量過低的原因,則可能需要進行骨髓活檢以確定是否為血小板產生不足或外周血小板破壞所導致的情況。
特別是在重症醫療環境中,了解病因及進行正確診斷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血小板減少可能是多種潛在問題的指標,包括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等。
治療通常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具體原因進行調整。例如,若懷疑某些藥物導致血小板數量下降,則應停止服用這些藥物。治療重症病例一般由血液科醫師專門指導,可能使用皮質類固醇來增加血小板產生,也可以藉由輸血來提高血小板計數。
在急性狀況下,如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 (TTP),則需迅速處理,因為這可能導致腎臟衰竭或其他急性問題。
血小板減少症也影響一些新生兒,特別是那些早產的嬰兒。在新生兒重症監護中,血小板減少的病例比較普遍。大多數情況是輕微的,且隨時間會自行恢復。對於病因不明的血小板減少症,常會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排除感染或其他明顯的問題。
這些血小板計數的異常情況是否會在未來受到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其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