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亦即心絞痛症,是一種由於心肌(心臟肌肉)血流不足而引起的胸痛或胸壓感。這種痛感通常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症狀,血流不足常因冠狀動脈部分阻塞或痙攣所致。心絞痛的主因通常是動脈硬化。雖然心絞痛強度和心肌氧氣不足的程度之間有關聯,但它們之間的關係並不總是直接。例如,有些人可能會感受到極烈的疼痛,但卻未必面臨心臟病發作的危險,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在心臟病發作時感受到輕微或無痛的症狀。
不穩定心絞痛的症狀包括惡化的胸痛、突然在靜息時出現的胸痛、以及持續超過15分鐘的胸痛。
穩定心絞痛又稱為「勞力性心絞痛」,主要是因心肌缺血所導致的經典心絞痛類型。穩定心絞痛通常在某些活動(如跑步、走路)時出現胸部不適,靜息或服用亞硝酸甘油後通常可緩解。這種疼痛的持續時間相對較短,且在活動後幾分鐘內可減輕,並在活動再次開始時重新出現。
不穩定心絞痛被定義為突然發作的胸痛,無論是在休息時或是只用很小的體力進行活動時,症狀通常會持續超過10分鐘。這類心絞痛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與穩定心絞痛不同,不穩定心絞痛的疼痛較為嚴重,且可能在休息時不預期出現,並且出現頻率和持續時間都較以前增多。
不穩定心絞痛主要是因冠狀血流量的減少與動脈栓塞有關,這可能是由於動脈硬化的進展導致的。
微血管心絞痛,又稱心臟綜合徵X,特徵是在心臟動脈影像檢查中未顯示主要動脈阻塞的情況下,卻出現心絞痛樣胸痛。這一型態的心絞痛因為不涉及阻塞,因此識別與診斷起來較為困難。患有微血管心絞痛的女性常常會經歷更高的心絞痛發作率,這可能與她們的生理特徵或內外環境有關。
心絞痛患者的疼痛感常常被描述為胸部的壓迫感、沉重感或緊緊束縛的感覺。除了胸痛,心絞痛的疼痛也可能表現於上腹部、背部、頸部、下巴或肩膀。這種痛感的來源與神經痛的概念有關,因為心臟的內臟神經與其他皮膚神經共享相同的神經源,造成感覺的交會。
心絞痛的主要誘因包括運動、情緒壓力、冷天氣、大餐等。
心絞痛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以及家族早發性心臟病史。除了這些因素之外,心絞痛也可能因胃食道逆流、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它醫療問題而加重。
當病人表明有胸部絞痛感,特別是在進行活動時或情緒壓力下產生的疼痛,醫生會懷疑心絞痛的可能性。心電圖(ECG)檢查的結果通常會有助於診斷,在胸痛期間可以觀察到ST段抬高或壓低。為了檢測心臟的反應,運動測試通常會被用來確定心絞痛是否存在。
心絞痛的治療主要著眼於減少心臟的氧氣需求,使心臟能夠在血流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正常運作。常見藥物包括β-adrenergic blockers(β-擬交感神經藥物)、鈣通道阻滯劑及有機硝酸酯等,這些藥物有助於減輕症狀並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心絞痛的管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隨著患者的狀況和進展進行調整。面對心臟健康問題,我們是否能夠清楚理解並辨別自己體內發出的警訊,進而及時作出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