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亦稱為心絞痛症,是因心肌缺乏足夠的血流而引起的胸痛或壓迫感,最常見的成因是冠狀動脈疾病。它通常是由供應心臟肌肉的動脈部分堵塞或痙攣造成的。冠狀動脈阻塞的主要機制為動脈粥樣硬化,這是冠狀動脈疾病的一部分。其他可能導致心絞痛的原因包括異常心律、心臟衰竭,以及不常見的貧血等。這一術語來自拉丁文“angere”(指窒息)和“pectus”(胸部),可以翻譯為「胸部窒息的感覺」。
「心絞痛的嚴重程度與心肌缺氧的程度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但這並不總是直接匹配。」
心絞痛的症狀通常與活動有關,例如運動或情緒壓力,並且在休息或使用亞硝酸甘油後通常會緩解。心絞痛可分為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病人在面對隨機加重的心絞痛情況或有突發性心絞痛症狀時,建議及時就醫以排除危險的醫療狀況。
穩定型心絞痛是經典的心絞痛類型,通常在活動時發作,伴隨著胸部不適。這類型的心絞痛通常可以在活動結束後平息,並在再次活動時復發。穩定型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包括寒冷天氣、重餐或情緒壓力。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一種醫療急症,須立即就診。它通常在休息時發作,且持續時間超過10分鐘,並且通常比以往更為嚴重。這類型的心絞痛意味著更高的心臟病風險。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生理學與穩定型心絞痛有所不同,主要是由於血液流動的突然減少。」
微血管心絞痛,亦稱為心臟綜合症X,特徵是在冠狀動脈未見主要阻塞的情況下出現心絞痛似的胸痛。這類型的心絞痛更常見於女性,並在過去被視為良性的條件,但現在研究表明它可能與心臟缺血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有關。
心絞痛的病人通常會感受到胸部壓力、沉重感、緊迫感或燒灼感,這些不適可能會拓展到上腹部、背部、頸部、下巴或肩膀等部位。這種反射痛的現象可以解釋為由於心臟感覺神經與皮膚感覺神經的交叉引起的。
「常見的心絞痛誘因包括運動、情緒壓力以及冷天氣。」
吸菸、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久坐的生活方式以及家族有心臟病史的人群均為心絞痛的主要風險因素。定期的醫療諮詢和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改進能顯著降低心臟病風險。
當出現胸悶、不適或重壓感時,應考慮心絞痛的可能性。心絞痛的診斷通常需要透過心電圖、運動測試以及必要的影像檢查等方法確認。
心絞痛的治療目標包括緩解症狀、減緩疾病進展以及降低未來心臟病事件的風險。藥物治療主要包括β-adrenergic 受體拮抗劑、鈣通道阻滯劑及有機硝酸鹽等。此外,若情況需要,也可考慮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手術。
「心絞痛的藥物治療不僅旨在減輕症狀,更應致力於長期的風險管理。」
雖然現在的醫學技術已經顯著改善了中年患者的生存率,但心絞痛依然是心臟病的一種警示信號。你是否對自己或身邊的人有過心絞痛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