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是一種影響大腦的炎症,其嚴重程度可能各異,常見症狀包括意識減退或改變、失語症、頭痛、發燒、混亂、僵硬的脖子及嘔吐等。根據醫學研究,腦炎的併發症可能包括癲癇、幻覺、說話困難、記憶問題及聽力障礙。腦炎的成因相當多樣,通常由病毒(如單純皰疹病毒和狂犬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引起,另外,自體免疫疾病及某些藥物也可能是誘因。
“在許多情況下,腦炎的具體成因尚不明了,且某些風險因素可能會增加發病的可能性,包括免疫系統虛弱。”
腦炎在成人的表現通常是急性發高燒、頭痛、混亂,有時伴隨癲癇發作。相對於成人,年幼的兒童或嬰兒可能會表現為易怒、食慾不振和發燒等,神經學檢查常顯示出昏昏欲睡或困惑的狀態。脖子的僵硬可能顯示病人有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邊緣性腦炎是一種局限於大腦邊緣系統的炎症性疾病。臨床表現通常包括定向障礙、抑制不靈、記憶喪失、癲癇及行為異常。磁共振成像(MRI)可顯示內側顳葉結構的T2高信號強度,並在某些情況下其他邊緣結構亦會受影響。
嗜睡性腦炎會帶來高燒、頭痛、反應遲緩及嗜睡。患者可能出現上肢無力、肌肉疼痛和顫抖,但目前科學界尚無法確定其具體原因。
根據研究,約30%至40%的腦炎病例,其病因仍然不明。病毒感染通常是感染性腦炎的主要原因,且可能作為急性感染的直接結果或潛伏感染的後遺症。大多數病毒性腦炎病例的成因不明,已知的最常見原因為單純皰疹感染。
“腦炎可由細菌、病毒及自體免疫因素引起,了解這些成因對於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腦炎的診斷主要依賴於病患的臨床表現,如意識水平的減少或改變、嗜睡或性格變化,並且需要持續至少24小時。醫生通常會使用一系列的檢查,例如MRI掃描、腦電圖(EEG)、腰椎穿刺檢測腦脊液,以及其他尿液和血液檢測等來確診。
目前有針對某些病毒性腦炎的疫苗可供使用,像是登革熱及日本腦炎。治療方面,則可能需要根據感染的病因進行抗病毒藥物、抗癲癇藥物或皮質類固醇的使用。治療通常在醫院進行,某些病人甚至可能需要使用人工呼吸器。
根據流行病學數據,西方國家的急性腦炎新病例約為每年每十萬人7.4例。2015年,全球估計有430萬例腦炎病例,造成15萬人死亡。即使如此,基於臨床診斷的技巧,較早發現和治療,能顯著提高生存率。
“腦炎的診斷及及時治療對於降低死亡率和後遺症至關重要。”
在你了解腦炎的多重面貌及其風險後,有沒有思考過你是否已做好預防和識別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