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炎是指大腦的炎症,其嚴重程度各不相同。症狀可能包括意識減退或改變、失語、頭痛、發燒、困惑、僵硬的脖子及嘔吐等。這些症狀可能會導致癲癇發作、幻覺、語言障礙、記憶問題以及聽力障礙等併發症。腦炎的病因多數是由各種病毒所引起,例如單純疱疹病毒和狂犬病病毒,也可能是由細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另一些原因可能包括自身免疫疾病和某些藥物。在許多情況下,病因仍然無法解釋。
根據統計,2015年全球有430萬人受到腦炎影響,並造成15萬人死亡。
成年人在腦炎發作時,通常會出現突然的發燒、頭痛、混亂,有時伴隨癲癇發作。嬰幼兒則可能表現出易怒、食慾不振和發燒等症狀。神經學檢查通常顯示出昏昏欲睡或困惑的狀態,而因腦膜炎引起的僵硬脖子,則表示患者可能患有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邊緣性腦炎是指局限於腦部邊緣系統的炎性疾病,臨床表現常伴隨識別障礙、解除抑制、記憶喪失、癲癇和行為異常。MRI影像顯示內側顳葉結構的T2高信號強度。在某些案例中,邊緣性腦炎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
嗜睡性腦炎以高燒、頭痛、反應延遲和嗜睡為特徵。患者可能出現上半身無力、肌肉疼痛和顫抖。然而,嗜睡性腦炎的具體病因至今仍未明確。
在腦炎病例中,約有30%至40%的病因仍然未知。病毒感染通常是腦炎的主要感染性病因,有些病例可能是急性感染直接影響的結果,或是潛伏感染的一部分。
大部分病毒性腦炎的確切病因尚不明,但最常見的可辨識病因是單純疱疹感染。
腦炎的診斷通常依賴於臨床症狀,並通過各種檢測手段來確認。這些檢查包括MRI腦掃描以判斷炎症,腦電圖以監測腦部活動,及腰椎穿刺以分析腦脊液等。對於某些類型的腦炎,疫苗接種能有效預防。
腦炎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使用抗病毒藥物(如阿昔洛韋)、抗癲癇藥和皮質類固醇。即使在緊急問題得到控制後,某些患者可能仍需進行康復治療。由於治療需在醫院進行,嚴重腦炎患者甚至需依賴人工呼吸。
針對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腦炎,常用的維持治療為以吡喹酮為基礎的治療,特別是對於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時,這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腦炎的預後常因多種因素而異,並且識別不良預後因素(如腦水腫及持續癲癇發作)有助於治療結果。早期診斷時的正常腦電圖則與高生存率相結合。
雖然腦炎的情況和病因多元且複雜,但不斷的研究和進步在探索未解釋的腦炎病因方面,依然持續進行著。為何在許多腦炎病例中,我們仍然無法找出病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