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肩(又稱黏附性囊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主要特徵為肩部的疼痛和僵硬。患者往往會感受到肩關節活動受限,特別是在外旋時。儘管肩部本身一般不會在觸碰時感到劇烈疼痛,但凍肩卻會伴隨著明顯的運動障礙,這種症狀的出現往往是逐漸加重的。在治療這種疾病上,患者往往會面臨許多困惑,包括其成因究竟為何,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此病?
凍肩的症狀包括肩部疼痛和運動範圍受限,但這類症狀也普遍存在於許多其他肩部疾病中。
根據最新的研究,凍肩的發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估計為2%到5%。該病症在40至60歲的人群中更為常見,且女性患者的比例高達70%。與其他疾病相比,糖尿病患者罹患凍肩的風險高達五倍,這使得醫學界對於凍肩的成因和風險因素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凍肩的症狀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 “凍結期”、“凍結狀態”和“解凍期”。在每一個階段,患者的感受與症狀均會有所不同:
雖然凍肩的根本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但研究已經揭示了一些與該病症風險增加相關的因素。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都是已知的風險因素。特別是,研究顯示,1型與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凍肩的機率顯著增加。
專業醫生通常依據病史和身體檢查來診斷凍肩。影像學檢查如MRI和超聲波雖然不是診斷的必要手段,但有助於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診斷時,若主動與被動活動的範圍相似,則可能確認為凍肩。
對於凍肩的治療,多數專家建議首先應進行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雖然許多治療方法效果各有不同,但臨床經驗顯示,多模式組合治療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如物理治療、非類固醇消炎藥、局部類固醇注射等,均可用來緩解疼痛和增加活動範圍。
有研究表明,在不尋常的情況下使用超聲波和MRI可以輔助確診,對於提高肩部活動範圍有幫助。
如果患者的症狀經過懷疑的保守治療依然沒有改善,手術干預可能會被考量。最常見的手術是關節內的黏連切除,通常以關節鏡方式完成。這種微創手術旨在通過小切口去除病變組織並減少肩關節的緊繃感,從而恢復活動能力。
大多數凍肩病例隨時間會自我恢復,但可能需要1到3年的時間。檢查研究發現,20%至50%的患者可能會面臨疼痛和活動受限的持續問題,這引起了對於該病症更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凍肩之所以成為一個充滿挑戰的健康問題,不僅因為它的疼痛和活動限制,還因為目前尚未完全明白哪些人群更具風險。因此,了解凍肩的風險因素及其成因,是否能幫助我們減少此病的發生,成為了學術界持續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