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動去敏感再處理(EMDR)療法,自1987年由法蘭辛·沙皮羅(Francine Shapiro)創立以來,便成為了對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一種重要療法。然而,在心理學界,它的有效性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及多個國家的醫療機構紛紛對EMDR表達支持,許多學者卻對其理論基礎提出疑問。
EMDR療法融合側向眼球運動和回憶創傷經歷的過程,希望以此減輕負面情緒。但這種方式的科學依據仍有待探討。
EMDR治療通常需要數次的療程,每次持續60至90分鐘。治療中,患者需回想代表創傷的影像、語句以及情緒,然後接受左、右側的眼球運動或其他形式的雙側刺激。這種過程希望能使患者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重新評價創傷。
根據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EMDR的目標在於減少主觀的痛苦感,並增強對創傷事件的適應性信念。
雖然EMDR已獲得一些機構的認可,如美國心理學會建議將其應用於成人PTSD治療,但其背後的科學理論仍引發廣泛討論。批評者指責EMDR在某些方面缺乏可檢証性,而其療效的改善多由於治療過程本身,而非眼球運動帶來的影響。
許多專家將EMDR視為一種紫帽療法,即治療效果主要來自於其所借鑒的傳統治療法,而非其特有的治療方法。
許多研究對EMDR的有效性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與創傷聚焦認知行為療法(TF-CBT)相較,EMDR在治療PTSD方面表現得同樣有效。但對於數據的質量和研究的設計,批評者同樣提出了質疑,指出許多研究存在小樣本、不良的控制組等問題。
EMDR的機制理解仍然不夠清晰。沙皮羅認為,創傷會使信息加工不完全,從而影響記憶。在此理論中,雙側刺激被認為有助於重新編輯這些未完全消化的記憶,然而目前尚無廣泛接受的科學證據支持這一點。
有學者提出,眼球運動可能影響工作記憶,從而使負面情緒得到減輕和緩解。
在名人中,許多人也公開表示過使用EMDR進行治療。比如,英國的哈利王子(Prince Harry)和好萊塢明星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分享了他們的EMDR歷程,並表示這種療法對他們有所幫助。然而,這些經驗是否意味著科學上的有效性?
EMDR的存在持續挑戰著我們對於心理治療的認知。作為一種療法,它的療效和理論機制仍在被辯論和討論之中。隨著心理學領域的發展,未來對於EMDR的理解又會有什麼樣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