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EMDR的爭議:這項療法真的如宣傳般有效嗎?

眼動脫敏與再處理(EMDR)是一種心理治療形式,目前被許多權威機構推薦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但其有效性與科學基礎在心理學界仍然存在爭議。EMDR於1987年由法蘭辛·沙皮羅(Francine Shapiro)提出,最初旨在減輕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痛苦。這種療法要求患者回憶創傷性事件,並同時進行左右眼球的移動或其他形式的雙邊刺激,以達到治療目的。

"EMDR的目的是減少與創傷相關的主觀痛苦,並加強對相關事件的適應性信念。"

各種政府和醫療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對於EMDR的推薦意見存在分歧。美國國立醫學院對於EMDR的有效性則發現證據不足。此外,美國心理學會認為EMDR對於成人PTSD的治療可能有一定的幫助。療法指引指出,EMDR的有效性在統計上與創傷專注行為療法(TF-CBT)相似,而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委員會更指出,這可能是因為EMDR包含了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元素。

在討論EMDR的效果時,許多專家對其背後的機制仍存疑慮。EMDR的眼動機制在科學上缺乏基礎,一些反對者認為這種療法只是對暴露療法的形式化添加,而非真正的創新。此效果甚至被形容為“紫色帽子療法”,意即其療效主要來自於基本的治療方法,而不在於EMDR的獨特性。

"EMDR的有效性主要來自於其背後的治療策略,而非它的特有技術。"

嚴重創傷的治療通常要求患者重述痛苦的經歷,而EMDR的做法則相對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3年的指導方針,EMDR不涉及詳細描述事件、直接挑戰信念、延長曝光或家庭作業。因此,這使得EMDR在某些方面有所區別,卻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EMDR的運作及訓練

EMDR通常需要多次療程,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執行,一個療程的時間通常在60到90分鐘之間。然而,沙皮羅對於EMDR的訓練和認證標準多次提升,受到了一些專家的批評,這些改變被指控具有促進自利的動機。

儘管有部分症狀症列顯示EMDR對某些患者有效,許多系統評估報告指出,研究方法存在著許多缺陷,包括樣本量小和控制組設置不善等問題。雖然EMDR在某些研究中顯示出對PTSD和抑鬱症狀的顯著改善,但其有效性的總體證據強度仍然偏低,顯示出結果的不確定性。

"許多隨機試驗因不佳的控制組和小樣本而受到批評,造成了EMDR療法的爭議性。"

例如,Cochrane系統評價發現EMDR在治療慢性PTSD方面的有效性與TF-CBT相當,但由於納入研究的數量較少,這些結果需要謹慎解讀。2021年的一項系統評價亦指出,客戶對EMDR的有效性感知十分混雜,這反映了治療結果的個體化和主觀性。

社會與文化的影響

EMDR的知名度在一些名人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包括桑德拉·布羅克(Sandra Bullock)、哈利王子以及其他知名人士都公開分享了他們的EMDR療程經歷,這使得這種療法在社會上的認知度逐漸提高。然而,這是否完全能代表EMDR的科學基礎,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像EMDR這類療法的流行,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是與名人效應有關,但其科學性卻不能簡單被認可。"

終究,EMDR的療效是否真的如宣傳般令人信服?在軟性證據與實證研究的碰撞中,這項療法的未來到底應該如何發展,或許值得我們每一位讀者深思?

Trending Knowledge

EMDR療法的秘密:眼睛移動和心靈治療有什麼奇妙關聯?
眼動脫敏與重處理(EMDR)療法,皆是近幾十年來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引起熱烈討論的主題。雖然此療法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具有暫時性療效,但在心理學界的爭議依然持續。1987年,法蘭辛·沙皮羅(Francine Shapiro)首創此療法,旨在減輕與創傷記憶相關的痛苦與焦慮,其方法則透過側向眼睛移動或其他雙側刺激方式來進行治療。 <blockquote>
EMDR的神秘療效:為什麼眼睛運動會影響創傷?
眼動去敏感再處理(EMDR)療法,自1987年由法蘭辛·沙皮羅(Francine Shapiro)創立以來,便成為了對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一種重要療法。然而,在心理學界,它的有效性卻一直存在著爭議。儘管世界衛生組織及多個國家的醫療機構紛紛對EMDR表達支持,許多學者卻對其理論基礎提出疑問。 <blockquote> EMDR療法融合側向眼球運動和回憶創傷經歷的
心理治療的未解之謎:為什麼EMDR會被視為爭議性的療法?
眼動脫敏再處理(EMDR)療法自1987年由法蘭西娜·沙皮羅(Francine Shapiro)創立以來,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這一心理治療方式被認為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一種有效方法,但其效果及科學基礎依然在心理學界引發了不少爭議。儘管世衛組織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等多個醫療機構對EMDR表示支持,還是有許多專家對其療效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