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種由受感染動物的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或其分泌物引起的 zoonosis。此病又稱為「波浪熱」或「馬耳他熱」,病原菌布魯氏菌(Brucella)是一種小型、革蘭氏陰性、非運動性、非孢子形成的棒狀細菌。此細菌作為兼性細胞內寄生蟲,能引發持久的慢性疾病,通常會終生存在體內。人類可感染四種布魯氏菌,其中包括 B. abortus、B. canis、B. melitensis 及 B. suis。
布魯氏菌病的症狀包括:大汗淋漓、肌肉與關節疼痛。
此病的症狀多類似其他發熱性疾病,主要在於呈現肌肉疼痛及夜間出汗。病病程可短至數週或長達數月。感染初期,病菌透過血液蔓延,導致傳統所謂的波浪性發燒、體味異常及關節肌肉的疼痛。其中,腹部症狀出現率高達 70%,包括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此複雜的症狀在葡萄牙、巴勒斯坦、以色列及周邊地區被稱為「馬耳他熱」。
人類感染布魯氏菌病通常與攝取受污染的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及軟奶酪有關。這些受感染的動物可能表現為健康且無症狀,此外某些疫苗使用不當,如 B. abortus 19 媒介,也可能造成人體感染。在農場工作的人(如農民和屠宰工)感染的風險更高,因為疾病傳播途徑較多。
相關徵兆包括不規則發燒、流產、疲倦等。
診斷布魯氏菌病通常需要透過血液培養或抗體測試。由於布魯氏菌生長速度極慢,可能需時至多兩個月,這對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風險性相對較高。因此流行地帶的血清學檢測變得尤為重要。血液檢測可反映白血球與紅血球的數量變化,並可能顯示肝酵素的升高。
為了預防布魯氏菌病,對牛奶及產品的檢測至關重要,包括使用牛奶環檢測。採取衛生措施如確保巴氏消毒是必要的。此外,對農場工人進行教育以增強對布魯氏菌病的了解也是重要一環。
抗生素如四環素、利福平、鏈霉素都對布魯氏菌有效。然而,由於細菌潛伏在細胞內,治療需使用多種抗生素持續數週的時間。成人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將鏈霉素與多西環素結合使用。
對抗布魯氏菌的最佳方案或許在於及時治療並長期監控。
全球各地布魯氏菌的流行狀況各不相同。南美洲約有 10%-13% 的農場動物感染布魯氏菌。而在歐洲如愛爾蘭與馬爾他,透過嚴格的檢測與巴氏消毒,布魯氏菌致病率已顯著下降。
布魯氏菌首次被注意到是在 19 世紀 50 年代的馬耳他,當時被稱為馬耳他熱。1879年,神經布魯氏菌病首次被描述。隨著科學的進步,布魯氏菌這個名詞逐漸取代了早前的名稱。至 20 世紀中葉,數個國家開始將其作為生物武器進行研究。
隨著對於布魯氏菌病更深入的研究與治理,幸福的未來是否能期待不再被這病源所困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