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核能技術的進步,急性輻射綜合症(ARS)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此症狀是由於短時間內接觸大量電離輻射所導致的各種健康影響。儘管此疾病並不常見,但在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核事故中,如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切爾諾貝利核災,無不顯示出其潛在的致命性。
暴露於高劑量輻射的人,可能在幾小時內出現惡心、嘔吐和食慾不振等早期症狀,之後可能發展出更嚴重的症狀,最終導致康復或死亡。
急性輻射綜合症的劑量效果因人而異,其原理是整體身體暴露於輻射的程度會決定症狀的出現時間與嚴重程度。病症可分為三個主要類型:造血系統綜合症、腸胃系統綜合症和神經血管綜合症,其中造血系統綜合症的發生劑量約在0.7至10 Gy之間,而神經血管綜合症則需超過50 Gy的劑量。
高劑量的輻射會導致DNA損傷,這種損傷可導致不可修復的健康影響,如癌症等長期健康問題。
急性輻射綜合症的診斷一般依賴於輻射暴露的歷史和臨床表現,而血液檢查則是一個重要的工具,用以評估暴露程度及其影響。倘若確認診斷,治療上通常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可能包括輸血、抗生素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治療方式。
急性輻射綜合症可根據不同的身體系統受損而分類。以下是三種主要的綜合症:
此症是由於骨髓受到影響,導致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數量下降,可能引發感染或出血等併發症。這些變化在接受劑量低於1 Gy的患者中,可能未必在症狀上有所表現。
此類型多數伴隨著劑量在6至30 Gy之間,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及腹痛。若劑量超過4 Gy,呕吐的出現則暗示整體身體暴露的可能性,未經治療往往會導致死亡。
此症多發於大於30 Gy的暴露情況,病人會出現眩暈、頭痛等神經症狀。儘管有接受重症護理的可能,但該症幾乎總是致命的。
急性輻射綜合症的成因主要是短時間接觸到高劑量的電離輻射,而其來源可分為意外接觸和故意使用等。意外事件通常發生在核醫學、原子能發電廠或其他輻射使用場合中,例如切爾諾貝利核災和福島核電站事故。
在太空飛行中,宇航員也有可能面臨急性輻射綜合症的風險,這無疑需要專業的防護和應對措施。
對於急性輻射綜合症的預防,最基本的原則是 “盡量減少輻射暴露”。這包括時間、距離及屏蔽三個關鍵因素。適當的防護措施能夠有效降低暴露的風險,例如在發生核事故時,快速移離現場並尋找有屏蔽的場域。
急性輻射綜合症無疑是當今社會面對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戰之一。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對這種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增強。科學家們持續努力尋找更有效的治療與預防措施。隨著核醫學技術的增長,我們是否能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這些技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