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包涵體肌病(HIBM)是一組罕見的遺傳性疾病,雖然這些病症的症狀各異,但大多數是以肌肉無力為特徵,通常在年輕成人中出現。HIBM可分為自主性隱性和自主性顯性兩種遺傳類型,並且在不同個體中表現的程度(表型)各異,但所有類型的疾病均具有相似的肌肉結構特徵。
「這些核酸異常的疾病是在整體國際人群中相對罕見的肌肉萎縮病症。」
一種自主性隱性HIBM的形式被稱為IBM2或GNE肌病,這在伊朗猶太人的群體中相當常見,並且已在亞洲、歐洲、南美及中東的其他少數民族中發現過。此疾病在日本及其他東亞國家被稱為縱貫性肌病。IBM2導致逐漸增強的肌肉無力和萎縮,通常在20至30歲之間出現,但也有記錄到17歲和52歲的發病年齡。這種病症可在10至15年之內進展至顯著殘疾,使許多患者變為全時需使用輪椅的狀態。肌肉無力的程度和進展速度對每位患者來說都是不同的,有些人首先察覺到腿部無力,而另一些人的手部則更快感到無力。
「IBM2的特點是四頭肌相對保護,並在病程的晚期仍然保持強壯。」
HIBM的一些早期徵兆包括:走路困難(特別是腳跟著地)、奔跑困難、手指無力及頻繁失去平衡。肌肉活檢的典型發現包括包涵體、邊緣液泡及累積類似阿茲海默病老年斑的異常蛋白質(如淀粉樣β、過磷酸化tau蛋白等)。
不同類型的HIBM擁有不同的突變和遺傳模式。IBM2最常見,屬於自主性隱性,主要影響腿部肌肉,並展現出保護四頭肌的特殊分佈。
這些疾病的確切機制尚未完全清楚,GNE/MNK作為唾液酸生合成路徑中的關鍵酶,其功能喪失突變可能導致唾液酸的缺乏,進而影響唾液糖蛋白。GNE基因的缺失小鼠展示了與IBM患者類似的問題。
準確診斷的最重要情報是症狀和肌肉無力的模式。假如四頭肌相對較保護,但腘繩肌和髂腰肌受到嚴重影響,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那麼HIBM的可能性將非常高。醫生可能會要求任何或所有以下的檢查以確認是否為IBM2:肌酸激酶(CK或CPK)血液檢查、神經傳導研究(NCS)/電生理學(EMG)、肌肉活檢、磁共振成像(MRI)或電腦斷層掃描(CT)以確認四頭肌的真正保護、基因檢測的血液檢查或頰拭子檢測。
HIBM的類型包括:IBM2是最常見的形式,屬於自主性隱性,導致四頭肌保護的肌病。此疾病的年代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10例。還有第二種形式:Nonaka型遠端肌病(邊緣液泡肌病)。IBM3則是一種特殊的自主性顯性或隱性形式,所涉及的MYHC2A基因突變。
截至2009年,治療是緩解性的而不是治愈性的。針對下肢無力的治療選擇包括使用踝足矯正器(AFO),以根據個人的臨床需求進行設計。
2009年的回顧指出,肌肉無力通常在20歲之後開始,20至30年後,患者通常需要輪椅來活動。研究並未提及死亡率上升的情況。
由於唾液酸的缺乏似乎是由GNE突變引起的IBM病理的一部分,因此臨床試驗已開始進行唾液酸補充療法,並計劃進行後續試驗。
這些遺傳性包涵體肌病的獨特性和背後的遺傳機制仍待深入探討,造成了普及教育與臨床支持資源的缺乏,我們是否應更深入地了解這些罕見疾病,以便為未來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