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骨折,醫學上稱為髕骨骨折,通常發生於意外創傷後,像是跌倒或外力撞擊。這種傷害對患者生活影響深遠,疼痛、腫脹與瘀傷常常讓受傷者感到難以忍受,而且行走能力也會受到嚴重限制。
髕骨骨折的類型包括橫型骨折、邊緣骨折、軟骨骨折以及罕見的垂直型或星狀骨折等,受傷的方式影響著骨折的形態與後續的治療。
髕骨骨折的主要症狀包括前膝部劇烈疼痛、明顯腫脹與淤血,並可能在活動時加重。患者往往無法彎曲或伸直膝蓋,並在站立時感受到強烈的不適,走路時則可能完全無法移動。
在長時間靜坐後,疼痛可能會加劇,這使得生活品質受到進一步影響,患者可能經常感到活動受阻。
髕骨骨折可能引發一系列併發症,最常見的包括對脛骨、股骨或膝蓋韌帶的損傷。長期來看,膝蓋可能無法恢復完全的活動能力,並可能持續感到疼痛,增加不良關節炎的風險。
開放性骨折或有創傷的骨折更是提高了感染風險,骨骼癒合困難,甚至可能導致骨壞死。
對於髕骨骨折的診斷,主要依靠症狀的表現,並通過X光檢查確認。如果有必要的話,對於兒童則可能需要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MRI)檢查。
治療髕骨骨折的方法可以分為保守療法與手術療法,具體方案依據骨折的類型及情況而定。對於未移位的骨折,通常可以通過石膏固定來治療,並允許在三週後逐漸進行膝蓋彎曲的練習。
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某些位移的骨折也可透過石膏固定進行處理,只要患者能自主伸展腿部,證明四頭肌的機制保持完整。
大多數髕骨骨折是橫型或粉碎型的,這會干擾四頭肌的功能,通常需透過緊張帶結構來進行手術治療,以重新接合骨骼。若骨折情況特別嚴重,傳統上或需進行髕骨切除手術,以重建膝關節的穩定性。
在手術或非手術療法之後,康復過程是相當重要的。物理治療師會指導患者逐步進行負重訓練,加強腿部肌肉,改善膝部活動範圍,減少僵硬感。
即便治療措施得當,若涉及到關節面或四頭肌機制,依然可能增加患上骨關節炎的風險
根據統計,膝蓋骨折約占所有骨折的1%。此傷害在中年男性中最為常見,而隨著人口老化及髕骨置換手術(TKA)的增加,周圍骨折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長。這讓更多人意識到保持膝關節健康與避免骨折的重要性。
回顧過去,19世紀以前,髕骨骨折多由非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常導致長期的痛苦與功能障礙。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髕骨修復手術逐漸發展並得到改進,這使得許多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改善。
在了解髕骨骨折的原因及影響之後,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預防這類傷害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