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心理學的領域中,Type D(Distressed)人格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概念,該人格類型的特徵是負面情感(如擔憂、煩躁和憂鬱)和社交抑制(如保守和缺乏自信)的共同傾向。這種人格的特徵使得Type D成為重要的心理學研究對象,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影響。
Type D人格的個體傾向於在時間和情境當中經歷增加的負面情緒,並由於對拒絕或不贊同的恐懼,通常不共享這些情緒。
根據Tilburg大學的醫學心理學教授Johan Denollet的臨床觀察,Type D人格的發現源於對心臟病患者的研究。
在一般人群中,Type D人格的盛行率為21%,而在心臟病患者中則範圍介於18%至53%之間。此外,Type D也與兒童時期的常見身體不適有關。
早期研究顯示,患有冠狀動脈疾病(CAD)的Type D人格患者,相較於非Type D人格患者,心肌梗塞(MI)後的預後更差。在某些研究中,Type D人格與死亡率、再次心肌梗塞或突發心臟死亡的風險增加四倍有關,而這些結果不受傳統風險因素(例如疾病的嚴重程度)的影響。
然而,隨後的一些大規模研究並未能重現這些發現,導致一些研究者質疑早期小型研究的結論可能存在誇大或錯誤的情況。
最近的一項包含19000多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高效能個體數據綜合分析顯示,Type D人格並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風險因素,但在48個月的中位隨訪期間,卻發現Type D人格與不良事件的發生存在顯著相關。
Type D人格可以通過一項有效且可靠的14項問卷進行評估,即Type D量表(DS14)。該量表中有七項描述負面情感,七項描述社交抑制。當參與者在這兩方面的得分均在10分或以上時,則被歸類為Type D人格。
研究顯示,負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特徵在四年內相對穩定。
DS14可應用於臨床實踐中,以進行心臟病患者的風險分層。此外,研究者們主張Type D人格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可以被概念化為負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協同效應。
大部分早期研究旨在通過將分數在NA和SI總分均達到10分以上的人歸類為Type D組,反之則到非Type D組來捕捉這一協同效應。然而,這種兩組方法備受批評,因為它降低了統計功效,並且可能導致虛假Type D效應的風險。
最近的電腦模擬研究顯示,無論是兩組還是四組方法都可能在實際上只有一種潛在的人格特徵對結果產生因果影響的情況下,指出Type D人格與結果之間的相關性。
這些模擬結果意味著基於兩個或四個人格組別的Type D效應估計無法區分Type D人格的因果效應,或單一潛在特徵的影響。
持續交互方法不再將個體劃分為人格組,而是將負面情感和社交抑制的得分作為預測變量納入統計模型中。這允許研究人員檢驗這兩種人格特徵是否對結果有協同效果。
如果負面情感和社交抑制之間存在交互效應,則意味著這些特徵對結果的效果並非恆定。
近期的模擬研究表明,使用持續交互方法能夠區分Type D人格的效應和單一人格特徵的影響,從而提高對其影響的分析準確性。
Type D人格在心理學和醫學界中的研究仍在不斷深入,這引發了對於這一人格類型及其對不同病症影響的進一步探討。在了解自己的情感是否影響健康的過程中,您是否思考過自己的社交行為可能暗含哪些深層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