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心理學領域中,Type D人格是一種獨特的個性分類,其特徵是負面情緒的傾向(如擔憂、易怒、憂鬱)以及社交抑制(如內向以及缺乏自信)。"D"字母代表"distressed",也就是「焦慮的」意思。這類型人格在心臟病患者中尤其常見,對患者的健康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Johan Denollet的研究,擁有Type D人格的人通常經常感受到負面情緒,且不願與他人分享這些情感,主要是因為對拒絕或不贊同的恐懼。這使得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會保持距離,造成孤立感,也可能加重其焦慮或抑鬱的情緒。
Type D人格在一般人群中的普遍率約為21%,而在心臟病患者中則可達18%至53%。
早期的研究已發現,患有冠心病(CAD)的Type D人格患者在心肌梗塞(MI)後的預後更差,與不具此人格的患者相比,其死亡、再度心肌梗塞或突發心臟死亡的風險甚至高達四倍。儘管隨後的一些大型研究未能重複這些早期的發現,認為這些結論或許誇張了Type D人格對死亡的影響。
近期一項包含19項透視隊列研究的高能力個人數據綜合分析發現,Type D人格並不構成心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但卻顯示出其與不良事件的發生有顯著關聯。
Type D人格可以透過一個有效且可靠的14項問卷進行評估,稱為Type D量表(DS14)。該問卷包括七個有關負面情緒和社交抑制的題目,得分10分或更高的人會被歸類為Type D人格。這些評估結果有助於心臟病患者的風險分層。
早期的研究通常會把整體研究對象分為Type D群體和非Type D群體,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會導致統計上不夠有力,甚至可能引發假陽性結果。隨著研究的進展,四群體方法逐漸被採用,將沒有Type D人格的人與僅有高負面情緒或社交抑制的人區分開來進行研究。
持續互動方法則不再將個體分類為默認群體,而是將負面情緒和社交抑制的得分作為統計模型中的預測因子。這種方法可以更精確地分析兩種人格特徵如何協同影響結果,並避免了潛在的混淆因素。
如果負面情緒和社交抑制之間存在互動效應,則表明這兩個特質的影響力並非固定,而是會隨著對方的得分變化。
Type D人格在心臟病患者中具有顯著的預後影響。雖然對於這種人格特質對健康結果的影響仍存在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情緒和社交行為的過度抑制可能導致心臟病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均感受到更高的壓力。患者的情緒管理將成為未來治療策略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我們不妨思考:如何能有效改善心臟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以促進他們的整體預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