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學心理學中,Type D人格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意指一種負面情感和社會抑制的共同傾向。這類型的人通常會經歷較高的負面情緒,如擔憂、易怒以及沮喪,但他們往往不會與他人分享這些感受,這是因為他們害怕遭到拒絕或不認同。這種人格類型最早是由荷蘭蒂爾堡大學的醫學心理學教授Johan Denollet提出,基於對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觀察與實證研究。
在一般人口中,Type D人格的流行率約為21%,而在心臟病患者中,其流行率則介於18%至53%之間。
Type D人格再次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個風險因素。初期的一些研究發現,對於冠狀動脈疾病(CAD)患者而言,擁有Type D人格的患者在心肌梗塞(MI)後的預後往往更差。這些早期的研究指出,Type D人格患者的死亡風險、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或突然心臟死亡的風險增高,可以達到四倍之多,這與傳統的風險因素(例如疾病的嚴重程度)無關。然而,隨後一些大規模的研究遭遇到無法重現這些結果的情況,這讓部分研究者開始懷疑早期小型研究的結論是否誇大或錯誤。
一項囊括19個已發表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大型數據荟萃分析,包括超過11000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資料,顯示Type D人格並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風險因素。
這些研究結果暗示Type D人格可能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與不利事件的發生存在關聯,特別是在至少48個月的跟進時間內。而對Type D人格的評估可以通過一份有效且可靠的14項問卷——Type D量表(DS14)來進行,該量表中包含七個有關負面情感及七個有關社會抑制的問題。當這兩個維度的得分均達到10分或以上時,則被歸類為Type D。
研究者認為,Type D人格的動態反應可視為負面情感與社會抑制之間的協同作用。
過去的文獻以兩組或四組方法來分析Type D人格與結果之間的關係,但這引發了一些批評,尤其是對統計效能的質疑。隨著研究方法的進步,連續互動方法才開始盛行。這種方法不將個體歸類為某個特定的人格群,而是將負面情感和社會抑制的得分作為預測因子納入統計模型,進一步檢驗這兩種人格特質是否協同影響結果。
最近的模擬研究顯示,連續互動方法能夠更清楚地區分Type D人格的影響,避免僅僅基於單一人格特質的假設結論。
除了在心臟病患者中的影響,Type D人格也與童年時期的身體症狀有關,顯示出這種人格特質的長期影響。許多臨床專家建議,從早期階段就需要對具有Type D特徵的患者進行心理支持,以減少他們在面對健康挑戰時的心理負擔。
針對Type D人格的深入研究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在心臟病患者中的流行率及其影響,還能夠引發我們對於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之間複雜互動的思考。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檢視醫學界對於心理因素在心臟病治療中的角色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