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T,即「不在教育、就業或培訓中」的縮寫,這個詞彷彿成了一個全球年輕人的噩夢。隨著經濟的波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這群年輕人不再參與學習和工作,卻被標籤為社會的“邊緣人”。這一現象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並隨著時間的推移擴散至許多國家,包括日本、南韓及美國等同步經濟體。
NEET一詞包含了失業者(尋找工作的個體)以及不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人(不尋找工作的人)。這一劃分多數針對年輕人,通常界定為16至24歲。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自2008年以來,多數OECD國家的16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和NEET比例都顯著下降,這要歸功於教育參與度的提高。然而,NEET的問題依然在全球範圍內連綿不斷,尤其是在如日本這樣的國家,NEET人口的增長已引發國家對經濟未來的擔憂。
在英國,對NEET現象的認識主要源於1999年社會排斥單位(SEU)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引發了對青少年失業問題的熱烈討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NEET狀態漸漸被視為一種社會污名。報告中提到,位於倫敦的巴金及達根漢(Barking and Dagenham)被稱為英國的「NEET之都」,此地的青少年因缺乏教育和培訓而屢屢陷入社會的邊緣。
據報導,NEET青少年犯罪的風險是一般青少年的20倍,且青媽媽的比例高達22倍。
在日本,NEET族群正受到廣泛的媒體關注。根據計算,NEET人數從2002年的48萬倍增至2003年的52萬。然而,當時的媒體將這些年輕人描繪為懶惰、厭惡工作的群體,這種形象吸引了中年觀眾的關注卻未能引發強烈的政策支持。
許多日本的NEET往往依賴父母的支持,而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協助則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OECD的報告,2015年約佔11.8%的年輕澳大利亞人被劃分為NEET。相對於其他國家,人數的增加顯示了經濟衝擊所帶來的後果。在加拿大,根據2012年的統計,約13%的年輕人同樣被劃分為NEET,面對的大多數困難是因為缺乏尋找工作的動力。尤其是拉丁美洲,許多國家也以“ni-ni”一詞來描述這一群體,這表明,他們既不在學校中,也不參與工作,形成了社會的一個潛在危險群體。
世界銀行估計,在拉丁美洲,約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屬於“ninis”,而女性因早婚和青少年懷孕問題的影響,年占比例高達三分之二。
在美國,NEET現象同樣充斥著年輕人的生活。2011年時,15%的年輕人落入此類型,而因經濟衰退造成的結構性失業使得這一類別愈發猖獗。由於社會服務受到削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迫承受失業的壓力。
針對NEET現象,各國都在尋找應對之道。在英國,契約服務和各種地方協議旨在降低NEET的比例。在日本,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則試圖幫助那些被社會遺棄的年輕人。歐盟的ALMA計劃則試圖通過提供學習機會和培訓來促進青年重新融入教育和工作。
NEET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教育、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共同反映,未來是否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仍需所有人共同努力。
當前和未來社會應如何處理這一現象,以免讓青年人在這條無法回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