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NEET(即“未受教育、未就業和未接受職業培訓”)已成為描述年輕人狀況的重要指標。這一詞匯最早源於英國,在各國間的使用也隨之擴展至日本等多個國家。NEET一詞涵蓋了未就業且不在尋找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生活在社會的邊緣,面對著孤獨和壓力,常常被外界標籤為“懶惰”。但這些年輕人背後的真實故事又是如何呢?
根據定義,在日本,NEET特別指的是年齡在15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並非在職、也沒有家庭責任,也不在學校或接受職業培訓。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自2002年以來,NEET人數持續增加,至2003年達到520,000人,並在2002年的其他調查中顯示,根據不同的標準分類,NEET人數以850,000人計算,其中60%為25至34歲之間的年輕人。
“在媒體的框架下,NEET年輕人被描繪為懶惰和不願就業,並引起了社會中年長群體的擔憂。”
在2004年和2005年,NEET問題開始在日本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媒體上的負面報導,使得社會對這一群體的印象越發消極。有些人將NEET年輕人視為經濟的負擔,而相對於此,少數社會企業如Kudo Kei和Iwamoto Mami則提出了更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展現了他們更好的社會意識。
許多NEET年輕人面臨著持續的生活困難,通常依賴父母或親戚的支持。而日本的失業救濟金制度通常僅在三到六個月內給予支持,使得長期NEET的年輕人很難獨立生存。雖然市場上有少數的支持服務,如青年支持站等,但仍不足以撐起這一群體的需求。
NEET的現象在其他國家同樣顯著。例如,在澳大利亞,一項OECD的報告顯示,580,000名青年屬於NEET。加拿大在2012年的研究中報告,大約13%的年輕人被分類為NEET。這一現象在西班牙和墨西哥中被稱為“ni-ni”,表示既不學習也不工作。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拉丁美洲的NEET問題也愈發嚴重,數量在逐年增加。
為了應對NEET問題,各國政府開始實施措施。在英國,政府推出了教育維持津貼,鼓勵年輕人繼續學習。此外,許多地區的青年保障政策也相繼上線,提供適合的就業機會和職業培訓。日本也試圖採取行動以減少NEET人口,但力度和成效尚待觀察。
在討論NEET這一群體的未來時,我們必須考慮社會型弱勢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需承擔的責任。NEET年輕人的現狀或許不能簡單地用“懶惰”來概括,他們的故事遍佈著無數的困難與挑戰。或許,我們該重新評估我們對這些年輕人的看法,思考社會應該如何給予他們更多支持,讓他們重新找回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