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極性狂躁症,作為一種特殊的躁鬱症,患者僅經歷狂躁發作,而無抑鬱症狀。這類疾病的概念源於19世紀,隨著不同醫學家的探索,逐漸演變至今天的臨床認知。雖然許多研究指出這一疾病的存在,但截至目前,DSM-5中的正式診斷依然未能涵蓋它,這引起了科研界的廣泛關注。
「雖然單極性狂躁症的患者通常不會表現出抑鬱的特徵,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所經歷的情況不需重視。」
根據一些研究結果,單極性狂躁症的患者與傳統的躁鬱症患者在臨床特徵上有顯著差異。單極性狂躁症的患者較少經歷抑鬱特徵、情緒日變、幻覺、伴隨焦慮的併發症以及自殺想法。他們卻更容易出現妄想、形式思維障礙以及藥物濫用的情況。
在定義單極性狂躁症的過程中,通常考量的兩個主要方面是疾病的持續時間以及個體的狂躁發作次數。儘管關於此症的研究非常多元,但對其流行率的明確數據仍然不足。研究顯示,單極性狂躁症的流行率範圍從1.1%至65.3%不等,主要取決於研究者的定義和診斷準則。
「有時候,即使患者顯示出狂躁的症狀,依然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中的第一型。」
關於單極性狂躁症的研究大多來自非西方國家,但這不一定意味著該症狀在這些國家更為常見。針對性別差異的研究顯示,男性患者相對較多,但這一發現並未普遍複製。至於發病年齡,單極性狂躁症的患者往往比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年輕。
由於單極性狂躁症被視為無效診斷,相關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不同患者的症狀變化以及對該現象的進一步探索上。縱向研究顯示,在長達15年的觀察中,那些最初沒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在後續隨訪中也沒有出現相關問題,這意味著單極性狂躁症可能應當被視為與雙相I型障礙分開的診斷類別。
即便如此,單極性狂躁症的診斷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許多研究未能充分考慮患者之前的抑鬱症狀,此外,追蹤隨訪的時間也可能不足以顯示出未來可能出現的抑鬱。因此,對於單極性狂躁症是否應當獨立於雙相障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驗證。
「隨著對於單極性狂躁症的誤解和忽視,我們是否能對這一精神狀態給予足夠的重視?」
隨著精神健康意識的提高,單極性狂躁症是否會從「罕見症狀」的陰影中走出,變得為更多人所了解和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