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求理解自身行為模式的過程中,Gray的生物心理學人格理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一理論揭示了我們的大腦如何影響我們對獎勵和懲罰的敏感度,並進一步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取向。BIS(行為抑制系統)和BAS(行為激活系統)正是揭示這一切的核心概念。
根據Gray的假設,BIS和BAS的存在與人類的情緒控制密切相關,它們使人們在面對獎勵或懲罰時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情緒反應。
Jeffrey Alan Gray於1970年提出的生物心理學人格理論,與他早期的強化敏感性理論息息相關。Gray對Hans Eysenck的喚起理論表示不滿,提出了兩個相互競爭的系統,用以理解人類的行為和情感反應。
Gray認為,Eysenck的人格理論過於簡化,因為它僅依賴於喚起系統的敏感度來解釋外向性和內向性。相對而言,Gray的理論強調了行為激活系統和行為抑制系統在塑造人格方面的作用。
BIS是一種神經心理學系統,用於預測個體對焦慮相關線索的反應。在受到懲罰、負面事件或無聊情境時,BIS會被激活,並促使人們避免這些負面經歷。高活性BIS的人會對懲罰更為敏感,這使得他們在面對恐懼和焦慮時更加警惕。
BIS的生理機制被認為是由海馬迴系統及其來自腦幹的單胺能輸入所控制。
與BIS相比,BAS則是一種促進獲得目標和獎勵的動機系統,這一系統在接收正面刺激時被激活。BAS的高活性與個體的正面情緒、希望和即將到來的獎勵密切相關。研究表明,BAS對加強獎勵刺激的敏感度能夠激發出更高的積極情緒,例如快樂與希望。
BIS和BAS之間的互動關係使得個體在處理獎勵與懲罰時,展示出不同的行為模式。這兩個系統不會同時被激活,具體的系統優勢取決於外部情境。Gray的研究也揭示了這些系統在大腦中的生理路徑上的差異。
研究表明,BIS與血清素能途徑有關,而BAS則更與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相關。
隨著BIS和BAS理論的發展,相關的測試與問卷也應運而生。例如,行為抑制與行為激活系統問卷可用來測量個體對這兩個系統的敏感度。這些測試不僅能用來分析人格差異,還能在臨床上幫助判斷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病情進展。
生物心理學人格理論在理解人格形成及行為模式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框架,BIS和BAS的交互作用解釋了人類如何應對各種情緒挑戰。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理論的應用範圍正不斷擴展。在這種情境下,我們是否也可以探索出更個性化的行為干預方案,以促進更健康的情緒與行為反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