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個體面對環境的方式可以追溯到一個名叫生物心理學理論的模型。這一模型由研究心理學家傑佛瑞·艾倫·葛瑞於1970年提出,並透過多年的研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葛瑞的理論假設了兩個大腦系統,分別是行為抑制系統(BIS)和行為激活系統(BAS),它們控制著個體在面對環境互動時的反應模式。BIS主要與對懲罰的敏感度和逃避動機有關,而BAS則與對獎勵的敏感度和接近動機相連。
「BIS與BAS的相互作用,對於理解個體在情感和行為上的反應至關重要。」
在高BAS的個體中,往往表現出外向和社交的特質,而高BIS的個體則往往顯得更加內向且保守。研究顯示,這兩個系統的變化與情緒控制有著密切的關係,獎勵或懲罰的感受會引發人們的正向或負向情緒。這樣的理論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個性差異的理解,也提供了量化的工具來測量這些系統。
葛瑞的生物心理學理論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他對漢斯·艾森克的生理喚醒理論的批評。艾森克提出的外向性和內向性等級,主要是基於人對刺激的敏感度。葛瑞則認為,內向者無法適應刺激更多地是因為他們對非獎勵和懲罰更加敏感。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包括對人類的眨眼測試及動物注射藥物的實驗,以支持他的假設。
根據葛瑞的理論,行為抑制系統主要在懲罰和負面事件發生時被激活。這一系統通過對負面信息的識別,促使個體采取避免行為,從而減少焦慮和沮喪的情緒。高BIS個體對懲罰的敏感度會促使他們更加小心翼翼地避免可能存在的風險。
「高BIS活動性的人與較低BIS活動者相比,更容易被懲罰因素所分心。」
相對而言,行為激活系統基於對獎勵的敏感度,當面對獎賞的刺激時,BAS會被激活,促使個體尋求達成目標。這一系統與希望感有密切關聯,具有較高BAS活動的人通常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情緒,如快樂和幸福。根據研究,BAS活動強烈的個體在面對獎勵時更可能展現出冒險行為和目標導向的努力。
「行為激活系統的敏感性可以用來解釋個體在情緒和行為上的差異。」
BIS和BAS兩者在面對情境時的反應是逆向的。當一個人面對懲罰或獎勵時,這兩個系統不可能同時被激活,哪一個系統主導取決於當前的環境情況。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大腦對不同刺激的反應區域的不同激活模式。研究表明,BIS與大腦中特定的神經路徑有關,而BAS則與獎勵系統密切相關。
隨著行為激活系統和行為抑制系統理論的發展,已經有專門的測試來評估個體在這兩個領域的特徵。行為抑制系統和行為激活系統問卷可以幫助識別出一個人的個性特徵。透過這些測試,醫生和專業人員能夠判斷一個人在面對壓力、焦慮或其他心理狀況時的潛在風險。
「這些系統的測試可以深入理解情緒的管理,並提供重要的干預策略。」
行為抑制和行為激活系統的理論不僅在心理健康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對於犯罪行為檢測、雙相情感障礙的預測等方面也顯示出了潛力。了解這些系統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和情感反應,讓我們能夠思考: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因為想要避免麻煩而做出某些選擇,這樣的選擇對你的人生又有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