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的營養與健康議題中,維他命A缺乏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在低收入及中收入國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名為「生物強化」(Biofortification)的概念,這個策略希望透過農作物的育種來提升其營養價值。
生物強化專注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就提升其營養價值,而非在食品加工時添加營養素,對於鄉村貧困人口來說,這是一項重大的進步。
傳統的營養強化方法多依賴於市場提供的強化食品,這對於經濟條件有限的農村地區並不友善。可以說,生物強化是一種針對微量營養素缺乏的新興解決方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估,生物強化有潛力幫助2億人擺脫由缺鐵引起的貧血狀況。
生物強化的執行可透過選擇性育種,科學家們主要會在種子或基因庫中搜尋各種天然營養豐富的作物,然後與高產量的作物進行雜交,以期產出兼具高產量與營養價值的種子。
例如,透過輻射育種技術,已成功發展出具有高鐵和鋅的麵包小麥,這種方法因其相對不具爭議性而被廣泛採用。
黃金大米便是生物技術作物的一個例子,其設計目的是為了對抗維他命A缺乏。透過從土壤細菌及玉米中獲得基因,最新版本的黃金大米能夠顯著增加β-胡蘿蔔素的含量,這種成分可以被人體轉化為維他命A。
在低收入及中收入國家,維他命A、鋅和鐵等多種微量營養素的缺乏現象普遍存在。這些缺乏將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如視力喪失、免疫系統弱化、生長遲緩以及認知發展受損。農村貧困人口多以米、麥和玉米等主食為主,這些食物經常缺乏所需的微量營養素。
在莫桑比克的一項試驗中,食用富含β-胡蘿蔔素的地瓜使兒童維他命A缺乏的發生率降低了24%。
例如,在印度的隨機臨床試驗中,攝取富含鐵和鋅的珍珠小米對於提高學齡兒童的鐵質狀況有顯著效果。此外,這種策略相對於加工後的營養強化食物或補充劑,更能被廣泛接受,也因為它相對成本效益高。
在高收入國家,研究者如華威大學的科學家,也在探索如何提升英國穀物中的硒含量,期望能開發出用於製作的麵包的硒強化穀物。
儘管生物強化受到重視,但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彈聲音仍然存在。黃金大米等基因改良作物有時會面臨市場接受的困難,特別是其與傳統作物在外觀或口感上的差異可能會驚動消費者的神經。
例如,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往往呈現深黃色或橙色,這可能會讓習慣食用白玉米的市場產生抗拒。
此外,某些改良作物的性狀是否符合消費者需求,決定了其市場前景。農民及消費者是否能被說服去栽培與食用這些作物,也是一大挑戰。因此,除了提升作物的栽培特性,公共健康教育亦須讓消費者了解這些食品的好處。
不過,也有批評者指出,隨著透過強化少數主食來集中更多營養素,可能會進一步簡化人類的飲食結構,並使已經缺乏多樣化的飲食更顯困境。這引發了「生物強化是否可以作為輔助策略,以改善低中收入國家的飲食多樣性?」的思考。
隨著生物強化技術的發展,它對於對抗微量營養素缺乏證明了其潛力。然而,如何在尋求改善的同時,保障飲食多樣性,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未來的進展,是否會對我們的飲食結構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