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人們總是努力維護自己擁有的資源,這不僅是基於本能,更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動機。這一現象可以通過資源保護理論(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來解釋。該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史蒂文·霍夫福 (Dr. Stevan E. Hobfoll) 於1989年提出,旨在擴展壓力文獻,為資源的保護與獲取提供理論基礎。
根據資源保護理論,心理壓力的發生主要源於三個情況:資源流失的威脅、實際資源的損失,以及在花費資源或付出努力後無法獲得新資源。這裡的資源可被定義為我們珍視的物件、狀態和條件,這些資源的喪失將驅使個體進入某種程度的壓力狀態。
資源喪失的威脅和實際的資源損失,將引發人們對未來的焦慮與不安。
資源保護理論的發展源於對壓力來源的多重研究。在1932年,沃爾特·布拉德福德·坎農 (Walter Bradford Cannon) 是首先研究人類壓力概念的學者之一,他探索了壓力如何影響生理耐受。接著漢斯·賽利 (Hans Selye) 在1950年提出,壓力本質上是保護身體免受環境挑戰的反應。此外,Elliot 和 Eisdorfer (1982) 定義壓力為刺激而非反應,這一觀點在科學界得到接受。但資源保護理論主要基於約瑟夫·麥格拉斯 (Joseph McGrath) 在1970年提出的恆定模型,定義壓力為環境需求與生物體反應能力之間的不平衡。
資源保護理論包含兩項主要原則,分別為資源損失的優先性和資源投資。首先,資源損失的優先性原則表明,資源流失的傷害比獲得相同數量資源的益處要大得多。舉例來說,工資的減少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比工資增加所帶來的益處更為深刻。
人們通常會更加重視防範資源損失,而不是資源的獲得。
第二項原則是資源投資原則,該原則主張人們會傾向於投資資源以防止未來的資源損失、從損失中恢復,並獲取新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包括健康、幸福感、家庭、尊嚴,甚至人生的意義等。這表明在面對壓力時,人們往往會優先考量如何保護和增資現有的資源。
資源保護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工作與家庭壓力、職業枯竭以及一般壓力的研究中。在工作與家庭壓力的研究中,資源分配的方式對家庭生活的影響成為重點,一些研究發現,過度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工作會導致家庭問題。
資源的合理安排與分配,對於維持家庭和諧至關重要。
針對職業枯竭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探討資源使用對情緒的影響,近期的研究發現,情緒疲憊與抑鬱症狀之間存在著最強的關聯性。而在一般壓力文化中,研究則側重於資源損失如何影響個體的壓力水平。
資源保護理論在職業與生活的壓力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視角。正如多項元分析所示,資源的損失感受遠比資源獲得的感受更為深刻。這樣的發現促使研究者得出結論:擁有更高資源的人在未來獲得資源的可能性更大,而擁有較少資源的人則更易面對未來的資源損失。在探索應對壓力的方式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我們能如何更好地投資與保護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以減輕壓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