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信息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知識的獲取似乎成為了成功的關鍵。然而,這一過程並不平等。根據知識差距假說,社會中不同社經地位的人在獲取媒體信息的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由於教育水平與社經地位的不同,對媒體信息的處理方式差異明顯。
知識差距存在的原因在於社經地位較高的群體通常擁有更高的教育程度和可接觸的技術,而較低社經地位的群體往往無法獲得相同的資源。
歷史上,這一假說早在1970年由明尼蘇達大學的三位學者提出。他們預測,
這一理論至今仍然具有持久的影響力。隨著媒體信息流入社會系統的增長,社經地位較高的群體獲取信息的速度會比低社經地位群體更快,知識差距反而會擴大。
知識差距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五個主要因素:首先是溝通能力。擁有更高教育水平的人擁有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因此能更快獲取公共事務或科學知識。其次,擁有更多儲存信息的人,能在媒體中出現相關話題時,迅速理解和重組信息,進而增強了他們的知識。
擁有廣泛社交網絡的人更有機會討論公共事務,這使得高社經地位群體在知識獲取上有更明顯的優勢。
第三是社交接觸的相關性。高社經地位的人群通常會有更多的參考群體和人際交往,這使得他們接觸到的公共話題更多。接著,選擇性接觸、接受和記憶信息也是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媒體使用者傾向於記住與他們既有信念和價值觀一致的信息。最後,傳遞信息的媒體系統的本質也對知識差距產生影響,不同媒體針對不同的目標市場。
知識差距假說在大眾傳播文獻中已隱含存在。早在1920年代,研究已經開始探討個人特徵對媒體內容偏好的影響。比如,1929年《成人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一書就指出受過良好教育的讀者比低教育程度的讀者在理解報紙文章方面更快。
低社經地位的人群更可能選擇不接觸“嚴肅”的廣播內容,這使得他們的信息獲取受到限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者們發現,知識的獲取與社經地位之間的關係不斷影響著社會動態,特別是在重大經濟事件後,這一現象更加明顯。
根據研究者的觀點,知識差距假說可通過橫斷面和時序研究來檢驗。橫斷面研究發現,對於媒體高曝光的話題,受過高等教育 individuais 和低教育背景的人之間的知識獲取會有明顯差異;而時序研究更是證明了高學歷的人群在長期內對於廣泛資訊的獲取會顯著高於低學歷的人群。
隨著政策制定者和社會科學家日益關注社區成員通過大眾傳媒獲取信息的方式,關於知識差距的研究也越發深入。根據多項元分析,更是顯示了知識差距現象隨時間而持續存在。
知識差距的存在並不僅受特定主題或研究方法的影響,而是深深根植於社會結構之中。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人們如何與媒體互動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儘管希望網路能縮小知識差距,但實際上更加揭示了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特別是在資源獲得、動機和認知能力方面的影響。
根據2021年的調查,擁有高收入的家庭更容易擁有多台可上網的設備,這直接影響了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
這一變化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間變得更加明顯,因為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已轉移到線上,使得低收入家庭面臨著更大的數字障礙。
在這個知識與資源分配不均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思考:資訊不平等是否會持續為社會帶來更深層次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