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脛束症候群(ITBS)是第二常見的膝蓋傷害,通常表現為膝蓋外側的炎症,這是由於髂脛束與股骨外側髁之間的摩擦引起的。疼痛通常出現在膝蓋外側,並於膝關節彎曲至30度時最為強烈。女性的風險因素包括髖關節內收及膝關節內旋,而男性則與髖關節內旋及膝關節外收有關聯。此病症常見於長跑、自行車、舉重及軍事訓練之中。
髂脛束症候群的症狀範圍從膝蓋上方的刺痛感到膝關節外側的腫脹或組織增厚。隨著病況的發展,疼痛可能在各種活動中出現,甚至會在靜止時感到不適。
髂脛束症候群與不同的風險因素息息相關,包括訓練習慣、解剖結構異常或肌肉失衡。這些因素可能影響髂脛束的功能,進而影響膝蓋的穩定性。
髂脛束症候群的診斷主要依賴於病史與身體檢查的發現,包括股骨外側髁的壓痛。
在體檢中,進行諸如Noble測試與Ober測試等多項試驗果可評估髂脛束的功能與狀態。
雖然髂脛束的疼痛可急性發作,但通常以傳統的RICE(休息、冰敷、壓迫和抬高)方法進行初步處理。此外,肌肉伸展及物理治療也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物理治療的目標是拉伸髂脛束、張力肌及臀中肌,以減輕症狀,預防復發。
當傳統治療未見改善時,外科手術將成為考量,通常會在6個月的保守治療後進行。手術一般涉及去除髂脛束的一小部分以減少過度緊張。
髂脛束症候群的症狀通常在治療後獲得改善,預計50-90%的患者在接受4-8週的保守治療後,症狀可望好轉。
髂脛束症候群主要影響運動員,尤其是長跑者、自行車騎士及其他需要膝部反覆扭動的運動項目。研究指出,這些運動員尤其容易患上此病症,特別是長距離跑步的運動者,其比例高達12%的運動傷害。
髂脛束症候群最早由美國海軍中尉James W. Renne於1975年描述,當時觀察到參與軍訓的士兵中膝蓋外側疼痛的頻繁情況。
髂脛束症候群雖然常見於運動人群,但透過正確的治療方式都能有效控制與改善疼痛。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自身的運動模式、進行肌肉訓練及適度休息,有助於降低此病症的發生率。然而,面對膝蓋疼痛的困擾,我們真的做好了預防及對抗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