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是自1929年華爾街崩盤引發大蕭條以來,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嚴重危機。這場危機的成因錯綜複雜,包括對低收入家庭的掠奪性貸款以及由此引發的房市泡沫、全球金融機構的過度風險承擔,以及監管的缺失等因素,最終導致了一場完美風暴,觸發了持續至2009年的大衰退。
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揭示了金融系統的脆弱性,並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危機的初步跡象早在2007年初就已顯現,與美國房地產相關的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以及與之相連的各類衍生品的價值開始直線下滑。至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產標誌著事件的高潮,隨之而來的是國際銀行體系的危機。
199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立法,意在透過放寬財務條件來擴大可負擔住房的範圍。1999年,部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自1933年生效)被廢止,這讓金融機構得以將低風險業務與高風險業務混合,進一步提高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當聯邦儲備局(Fed)自2000年至2003年不斷降低利率時,金融機構針對低收入家庭推廣風險較高的貸款,這一問題卻未受到監管機構的關注。
「雷曼兄弟的倒閉不僅是一個企業的崩潰,更是一場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警鐘。」
隨著2004年至2006年期間利率的上升,抵押貸款成本隨之提高,住房需求隨之減少,導致房產價值開始下滑。預示著危機的首個曙光出現於2007年,當美國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開始無法如期還款時,首批次級貸款公司接連倒閉,而“新世紀金融”便是其中之一。
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大約870萬個就業崗位消失,失業率從2007年的5%飆升至2009年10月的10%。報告指出,2007至2010年間,生活在貧困中的美國居民比例從12.5%上升到15.1%。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在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之間驟降53%。
「在這場危機中,一個四分之一的家庭損失了75%或更高比例的淨資產。」
危機的影響不僅限於美國,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同樣遭受重創。隨後的歐洲債務危機和冰島金融危機的發生,皆與此息息相關,形成了全球經濟的多次震盪。
為了避免金融體系的全面崩潰,各國政府先後展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救助行動。美國於2008年通過了8000億美元的《緊急經濟穩定法》,授權財政部收購受困資產和銀行股票,美聯儲也開始進行量化寬鬆政策,購買國債及其他資產。
「各國中央銀行所採取的前所未有的措施,確保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並給予了市場必要的信心。」
此外,2010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的通過,以及世界各國採納巴塞爾III資本和流動性標準,都旨在為未來的金融危機提供更為可靠的防範機制。
雷曼兄弟的破產起到了警世的作用,許多金融機構和政策制定者開始反思金融體系的運行模式。儘管危機過後的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卻仍然存在著未來重蹈覆轍的隱憂。
「任何金融體系都必須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才能真正保障經濟的穩定運行。」
隨著全球經濟的復甦,未來是否能夠有效防範類似的金融危機再次發生,仍然是一個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