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通常被稱為全球金融危機(GFC),是自1929年華爾街崩盤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的根源複雜多元,包括針對低收入家庭的掠奪性貸款、房市泡沫的形成、全球金融機構的過度風險承擔以及缺乏有效的監管。最終,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了所謂的「完美風暴」,引發了長達近兩年的大衰退。
危機的開始可以追溯到2007年初,當時與美國房地產相關的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和與之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劇烈貶值。
金融機構因此遭受了嚴重損失,而危機在2008年9月15日隨著雷曼兄弟的宣布破產達到頂峰。這一事件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銀行危機,堂堂的金融巨頭也無法倖免。
值得注意的是,在1990年代,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些旨在擴大可負擔住房的法案,這一政策導致了放鬆貸款規範的趨勢。1999年,部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被廢除,這讓金融機構可以將低風險的商業銀行和保險業務與高風險的投資銀行和專有交易混合運作。這一切都為危機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在2000至2003年間,聯準會降低聯邦基金利率,金融機構開始針對低收入家庭,特別是少數族裔,提供高風險的貸款。
然而,自2004年至2006年,隨著利率上升,貸款成本增加,住房需求減少,房價也隨之下滑。2007年初,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抵押貸款持有者無法履約,次貸機構的破產接踵而至,最終導致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
隨著房市的回崸,金融危機迅速蔓延至全球,中央銀行開始注入流動資金以穩定市場。到了2008年7月,Fannie Mae和Freddie Mac這兩家公司接近崩潰,政府於9月7日依據《住房與經濟復甦法案》接管了這些公司,並承擔了它們的1.6萬億美元的債務。
各國政府相繼展開大規模的金融機構救助措施,並採取了一系列的貨幣和財政策以防止全球金融體系的崩潰。
雷曼兄弟的破產引發了一場全球震動,隨後美國保險業巨頭AIG於9月16日獲得聯邦的850億美元救助。10月3日,國會通過了8000億美元的《緊急經濟穩定法》,授權財政部購買不良資產和銀行股票,而聯準會則展開量化寬鬆政策,購買國債和抵押貸款擔保證券。
經濟危機的影響是全面性的,據估算美國失去了870萬個工作機會,失業率從2007年的5%上升至2009年10月的10%。生活在貧窮中的美國公民比例也由2007年的12.5%上升至2010年的15.1%。
人們普遍認為,家庭財富在2007年第二季度的高峰為61.4萬億美元,但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卻下滑至50.4萬億美元,這在消費和商業投資上都造成了連鎖反應。
隨著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也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慷慨救助與刺激措施,以挽救經濟,恢復市場信心。美國通過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則是希望在危機後對金融監管進行全面的升級。
而這場危機的教訓無疑是深刻的。至今,人們仍在思考,如今的金融系統是否已經學會了如何避免類似的悲劇呢?
因素 | 影響 | 應對措施 | 後果 |
---|---|---|---|
次級貸款的過度推廣 銀行規範放鬆 《格拉斯-斯蒂戈爾法》部分廢除 |
房地產市場泡沫形成 高風險貸款違約率上升 |
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通過 2009年《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 |
全球經濟衰退 失業率上升 國際貿易萎縮 |
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價值暴跌 金融機構的過度冒險 |
雷曼兄弟破產 金融市場恐慌 |
2010年《多德-弗蘭克法案》通過 國際《巴塞爾III》標準 |
深遠的金融監管改革 金融市場運作方式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