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的歷史長河中,種族歧視的問題長期存在,特別是在哈伊萊·塞拉西(Haile Selassie)統治時期。當時,阿姆哈拉精英認為南部的少數民族語言,如奧羅莫語和索馬里語,是促進埃塞俄比亞國家身份的障礙。這一觀點至今依然在社會中泛濫,影響著不同民族間的關係及國家政策的制定。
有評論指出,阿姆哈拉精英認為,若不消除這些少數民族語言,則將無法實現真正的國家凝聚力。
這一觀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哈伊萊·塞拉西統治期間,他推行的政策使得阿姆哈拉語成為國家教育及行政的唯一官方語言;而南部少數民族的語言卻受到法律禁止,這導致了各族人民之間的隔絕與誤解。這種制度性歧視,不僅削弱了南部民族的文化自信,也大大影響了他們對埃塞俄比亞國家的認同感。
「當一個民族的語言被視為劣等時,這不僅是對該民族文化的摧毀,更是對整個國家多元發展的重創。」
隨著1991年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上台,弦外之音隨之改變,實行了民族聯邦制,然而這並沒有消除民族間的矛盾。在TPLF的治理下,某些群體如阿姆哈拉人和索馬里人又受到歧視。這種民族間的互相指責和仇恨情緒在埃塞俄比亞社會中越演越烈,甚至在2018年阿比·艾哈邁德(Abiy Ahmed)當選總理後,隨著媒體的開放與多元化,民族主義的情緒達到了一個新高峰。
媒體的多元化被形容為「一把雙刃劍」,它在提升某些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助長了針對其他民族的仇恨言論。
例如,在2020年爆發的提格雷戰爭期間,針對提格雷民族的種族輪廓以及會造成其更大不平等待遇的事件層出不窮。這一現象不僅讓人們重新關注種族歧視的問題,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的敵意。許多人質疑,當地政府在民族識別及杜絕種族主義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足夠,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如果民族間的差異無法被尊重和認可,那麼如何建立一個共同繁榮的國家?」
此外,從國際社會的角度來看,聯合國等組織已對埃塞俄比亞政府在面對民族衝突時的行為表達關切。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國際社會也應更進一步地採取干預措施,以促進整个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回顧埃塞俄比亞的歷史,阿姆哈拉精英對南部少數民族語言的偏見至今仍在影響著政治、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如何才能讓不同民族彼此認可,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否需要再一次政權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