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關華盛頓紅皮隊名稱所引發的爭議,引發了一系列關於美國原住民對該名稱感受的討論。這場爭議不僅涉及文化認同和族裔問題,還關乎如何準確反映這一小而多元的社會群體的聲音。雖然在2004年和2016年的民調中,約90%的自我認定為美國原住民的受訪者表示「這個名字並不困擾他們」,但更深入的學術研究卻顯示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
「標準的民意調查方法無法準確測量美國原住民這一小而具有文化社會多樣性的群體的意見。」
許多學者認為,這類民調的設計存在先天缺陷,主要體現在樣本的選取過程中。美國原住民的總人口不足於全美總人口的1%,且由574個聯邦認可的部落所組成,這使得他們的代表性和意見表達在民調中受到限制。即便一些人選擇自我認同為美國原住民,這種身份的認定依然存在爭議,因為人們對「印第安人身份」的定義各異,包含部落成員資格、血統量法律等。
「許多民調採用的淨水標準並沒有考量到身份認同複雜性,導致結論不可靠。」
例如,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1.8百萬人自我認同為美國原住民,但實際上符合聯邦認可部落資格的人口僅有1.14百萬。這樣的數據顯示出,約有37%的身份聲稱可能存在問題。這一趨勢隨著部分美國原住民身份變得流行而愈常見,使得針對這一議題的民調更難獲得準確結果。
在《華盛頓郵報》2016年的民調中,受訪的504位自我認同為美國原住民的人中,約90%表示「不困擾」,這與2004年Annenberg的民調結果相似。然而,這類數據的誤導性在於,回答問題的人常常未能考量到名稱所帶來的文化影響。
「民調未能識別出對命名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傷害,這不僅是調查的缺失,也是對美國原住民的忽視。」
瑞亞·哈爾比特(Ray Halbritter)指出,這樣的民調方式甚至未曾詢問人們是否認為應該改名。「如果沒有一個社群被要求評估他們的存在,為何我們會做這樣的調查?」這樣的觀點反映出對於傳統民調的質疑,也使得大眾對於美國原住民真實感受的理解愈加複雜。
2020年,由密歇根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對來自148個不同部落的1,021位原住民調查後發現,49%的人自認為華盛頓紅皮隊的名稱是「冒犯」或「非常冒犯」的,顯示出與以往民調結果存在顯著差異。
「對於參與其民族或部落文化的受訪者中,有67%表示他們感到冒犯。」
這證明了大多數民調無法全面地反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國原住民的意見,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揭示真相,原住民社區的聲音逐漸被放大。
雖然學術界在不斷努力揭示更真實的意見,但對於名稱變更的辯論在全美社會中依然存在廣泛的分歧。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人並不贊成改名的提議。在一項2013年的民調中,79%的受訪者稱不應改名,僅11%認為應該更改。這些數據表明,在族裔問題上,社會觀點的變化並非易事。
「社會的大眾對於改名的抵抗反映出更深層次的文化偏見,這是需要被重新審視的。」
然而,隨著社會意識的提高,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對於改變的呼聲也愈加強烈。這表示即使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中,對於文化敏感性的討論也應該成為主流,讓未來的世代有機會在認同中找到更好的平衡。
因此,我們是否應該更深入地反思和探討這些民調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和文化問題,進而了解美國原住民真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