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監護室中,許多病人面臨的最棘手挑戰是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MODS)。這是什麼原因使得某些病人狀況惡化得如此迅速呢?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通常是由感染、外傷或其他急性病引起的,其表現的症狀和嚴重程度因影響的器官而異。了解這一現象對於醫療人員和病人本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初期症狀可能相對輕微,但隨著病情的惡化,症狀可能變得更加嚴重。
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的徵兆可能涉及身體各個系統。症狀隨著影響的器官不同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
隨著病情的惡化,這些症狀不僅可能持續存在,還可能加重,甚至出現失去意識的情況。
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的病因涵蓋了感染、外傷、低灌注和代謝亢進等多種因素。最常見的原因此病是敗血症,其可導致更嚴重的敗血性休克。在某些病例中,則無法找到明確的原發病灶。
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病理過程的最終階段。
對於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的具體解釋尚無定論。據概念,器官的功能破壞通常是反映全身性炎症反應的表現。例如,肝臟失功能、腸道出血和腎功能衰竭等現象會逐步在接下來的幾天中出現。
對於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的診斷,歐洲重症監護學會在1994年創建了“敗血症相關器官功能評估(SOFA)”得分,以量化六個器官系統的功能障礙水平。相似的生理變數也被用來開發多重器官功能得分。透過不同階段的識別,醫療人員能更好地了解病人狀態。
目前,對於某些被認為在醫療或外科上無法逆轉的器官功能衰竭尚無有效的藥物或設備。此時,通常以支持性護理為主,保障生命體徵穩定和適當的組織供氧為目標。在重症監護中及時進行腸內營養已被證實能減少感染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死亡率雖在發達國家稍有下降,但隨著受影響的器官組織數量增加,存活的機會顯著降低。
多重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是一種令人擔憂的臨床狀態,其背後的機轉複雜且難以預測。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對這一病症的理解和管理將會不斷深化。在面對重症病患時,我們是否準備好照顧他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