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噁心嘔吐(PONV)對許多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來說,成為了一項令人擔憂的常見副作用。根據統計,每年大約有10%的患者在手術後會經歷嚴重的噁心和嘔吐。這種情況不僅令人不適,還可能導致患者在術後的移動、飲食以及藥物攝取上出現延遲,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和管理PONV就成了現代醫療的一個重要議題。
手術後噁心嘔吐,對於無數經歷過手術的人來說,真的是一場噩夢。
PONV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許多與麻醉時所使用的藥物有關。例如,氮氧化物、物理斯蒂敏、鴉片類藥物等這些常用的麻醉藥物,都可能刺激位於第四腦室底部的化學感受器觸發區,在此區域外的血腦屏障對毒素及藥物的刺激非常敏感。多種神經遞質亦與此現象密切相關,包括組胺、多巴胺、血清素、乙醯膽鹼等。
多項研究已顯示,特定的患者群體存在於術後罹患PONV的較高風險。手術時間的長短、婦科及腹部手術、耳鼻喉手術等都可能成為引發PONV的誘因。此外,患者本身的性別、是否吸菸、是否有過去的噁心嘔吐史以及術前的焦慮程度等因素,都會影響PONV的發生。特別是女性、肥胖者和曾經經歷過化療或暈車的人,往往面臨更高的風險。
風險 stratification 方法已被開發,幫助醫療人員預測患者罹患PONV的可能性。
為預防PONV,醫生通常會選擇抗嘔吐藥物,如昂丹司琼或地塞米松等,也有研究指出,術中增加靜脈輸液以及選擇合適的麻醉藥物都能有效降低PONV的發生率。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重症和長時間手術的患者,研究人員還需進一步比較不同方式的利弊。
有效的PONV管理通常需要結合多種藥物的使用。例如,5-HT3 受體拮抗劑在術後可單次注射以減少噁心的發生,但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也需要考慮,而對於不同的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
多方位的方法被推薦用於無法有效單獨控制PONV的患者。
傳統上,手術前禁食的指導方針禁止在手術前2-6小時攝取任何液體,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允許患者在進入手術室之前攝取透明液體,可能會顯著降低術後噁心及嘔吐的發生率。
除了傳統藥物治療,某些替代療法也被引入以輔助療效。一些研究表明,對心包經絡的壓力點按摩可以有效緩解PONV的症狀。不過,這些方法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驗證。
手術後的不適症狀不容小覷。根據統計,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中,噁心和嘔吐的發生率介於25%至30%之間。由於噁心和嘔吐會造成患者不安,並可能引發更大範圍的併發症,因此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依然是當前醫療界的一大挑戰。
無數患者在手術後可能會經歷這種不適,你是否曾經想過,要如何在手術中最大程度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