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免疫肠病的诊断过程是如何揭示内部的秘密?

自体免疫肠病(Autoimmune enteropathy)是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疾病,主要特征为因吸收不良而导致体重下降、显著的持续性腹泻,以及对肠道黏膜的自体免疫损伤。虽然此病典型上发生于婴儿及年幼儿童,但文献中也报导了成人病例。最早是由 Walker-Smith 等于1982年描述的,自体免疫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研究显示 CD25+CD4+ 调节性 T 细胞的功能失调或缺陷可能会在其中扮演角色。

自体免疫肠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小肠活检的组织学特征是诊断的关键。

症状与征兆

自体免疫肠病通常在生命的前六个月内表现出来,症状通常在两到四周的时候出现。其标志性特征为严重的高排泄性腹泻。由于腹泻,患者可能会出现显著的电解质异常、吸收不良及生长失败。根据估计,超过60%的病例在诊断时平均大便量非常高。

系统性表现可能包括肾脏、内分泌、血液、肌肉骨骼、肺和肝脏的损害。

病因

自体免疫肠病通常伴随着系统性综合征。主要的两种综合征是自体免疫多腺症候群第1型(APS-1)和免疫失调性多腺症候群 X 连锁(IPEX)综合征。这两种病症都是非常罕见的,IPEX 每160万人中有1例,而APS-1 每8万到13万人中有1例。某些族群如芬兰人及伊朗犹太人中,APS-1 的发病率较高。

诊断过程

自体免疫肠病的诊断依赖于小肠活检的组织学变化、血清学检测及临床症状等因素。实验室发现如肠上皮自体抗体有助于确认诊断。原有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腹泻且与饮食调整无改善、无已知的免疫缺陷和小肠绒毛萎缩。最近的研究扩展了诊断标准,更强调长期腹泻(持续超过六周)、吸收不良、减少的肠内淋巴细胞、深部腺隐窝淋巴细胞增生等。

结肠镜检查可能显示正常,但可见的异常包括溃疡及黏膜红肿。

鉴别诊断

自体免疫肠病与共生免疫缺陷(CVID)有许多共同特征,这可能使诊断面临挑战。由于这两种疾病在组织学上都有隐窝破坏和绒毛萎缩,因此在进行活检时,血浆细胞的缺失可帮助区分这两种情况。

治疗方法

许多自体免疫肠病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口服营养补充剂可能有助于管理,但往往仍需全肠外营养。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和布地奈德通常是首选治疗。如果对皮质类固醇无效,则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他克莫司等。

干细胞疗法也被用于治疗自体免疫肠病,并显示出治愈效果。

前景展望

若不治疗,自体免疫肠病的死亡率高达30%。治疗需求、发病年龄和症状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均可能影响长期的预后。目前尚无单一的治疗方法能在所有病例中见效,复发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自体免疫肠病的规律与变异如何影响未来治疗的方针,将始终是医学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吗?

Trending Knowledge

为何自体免疫肠病的患者通常面临生长失败的挑战?
自体免疫肠病,是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疾病,主要特征为由于肠道吸收不良所引起的体重下降、持续的剧烈腹泻,以及对肠道黏膜的自体免疫性损伤。虽然这种疾病通常出现在婴儿和幼儿身上,近年来在成年人中也报导过相似案例。根据文献,自体免疫肠病的首次描述可追溯至1982年。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但有研究显示,CD25+CD4+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或不足或许在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blockquot
自体免疫肠病与自体免疫多内分泌症候群的奇妙关联是什么?
自体免疫肠病是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性疾病,特征包括因吸收不良而造成的体重减轻、严重且持续的腹泻,以及肠黏膜的自体免疫性损害。虽然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婴幼儿中,但文献中也有成人病例报导。自体免疫肠病于1982年由Walker-Smith等首次描述。尽管这种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CD25+CD4+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或缺失可能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自体免疫肠病与多种疾病和综合征相关联,最主要的是自体
自体免疫肠病:这种罕见疾病为何在婴儿中出现?
自体免疫肠病是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疾病,通常表现为由于吸收不良而导致的体重减轻、严重而持续的腹泻以及对肠道粘膜的自体免疫损伤。这种疾病大多发生在婴儿和幼儿身上,但文献中也有成人病例报告。自体免疫肠病最早由Walker-Smith等人于1982年描述,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CD25+CD4+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调或缺乏可能与之有关。 <blockquote>
有多少人会受到自体免疫肠病的影响?数字让你惊讶!
自体免疫肠病是一种罕见的自体免疫疾病,特征为因为吸收不良而导致体重减轻、严重长期的腹泻,以及对肠道黏膜的自体免疫损害。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婴儿及幼儿身上,但文献报导中也有成人病例的出现。自体免疫肠病最早于1982年由Walker-Smith等人描述,至今对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CD25+CD4+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调或缺失可能与此相关。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