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界,有些病症因其罕見性而不為人所知,『Biloma』便是其中之一。Biloma是指腹腔中膽汁的局部積聚,通常發生在膽道樹以外的地方。這一情況通常由膽汁漏出引發,尤其是在進行膽囊切除手術,而其發生機率在0.3% 到 2%之間。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今對於Biloma的認識也在逐漸增加,但仍然有許多挑戰待解。
Biloma的定義最早是在1979年由Gould和Patel提出,當時他們在一例肝外膽汁漏出病例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術語。
Biloma的成因可有多種,最常見的是肝臟受傷造成的膽道樹損傷,此外腹部創傷、手術及內窺鏡手術也可能導致膽汁漏出。當膽汁在腹腔內異常積聚時,便會形成Biloma,也可能伴隨著病理生理的變化。
肝膽樹的破壞和膽汁的漏出是Biloma形成的主要原因。這一過程可能導致膽管阻塞,進而引發腹部組織的炎症和纖維化。
Biloma的臨床表現多樣,症狀可能表現為腹痛、腹脹或黃疸,甚至無症狀。許多患者可能因為缺乏特異性症狀而延誤診斷。經驗表明,病患接受過腹腔手術後,必須更為謹慎地觀察,因為他們更有可能發展為Biloma。
對於Biloma的診斷主要依賴於影像學檢查,如超聲檢查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這些檢查能夠幫助醫生判斷是否存在膽汁漏及其範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77%的Biloma患者都是在膽囊切除術後出現的膽道漏,因此診斷的及時性至關重要。
「腹部超聲檢查是檢查Biloma的重要工具,而CT掃描則可以明確顯示腹部右上象限的液體積聚。」
Biloma的治療方式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而異。可選擇的治療包括內窺鏡引流、外科手術引流或觀察隨訪。在無症狀的情況下,流體的收回也可能只需密切監控。大多數Biloma患者的治療效果良好,尤其是經過內科介入的引流後,病人的預後相對較佳。
「透過介入放射學的引流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雖然Biloma是一種相對冷門的病症,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對於其病因及治療方式的認識卻越來越多。然而,作為醫療從業者或患者,我們仍應警覺其可能出現的風險。你是否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進一步減少這些手術後併發症的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