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界,『Biloma』這個名詞早在1979年被首次提出,是指脫離膽道系統的膽汁在腹部腔內所形成的囊腫。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膽汁泄漏的情況下,可能發生在手術後,特別是在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後,Biloma的出現機率約為0.3%至2%。
Biloma的形成不常見,但一旦發生,就需要仔細的觀察與及時的處理,因為它可能與其他併發症一起出現。
除了膽囊切除外,Biloma的原因還可能包括肝臟活檢、腹部外傷,甚至有些罕見情況下會自發性發生。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病症的形成通常與膽道的創傷有關,這可能導致膽汁泄漏,進而引發Biloma的形成。
Biloma的症狀多樣,可能表現為局部或廣泛的腹痛,亦可能伴隨著發燒、黃疸等體徵。通常在血液檢查中可見白細胞增加及肝功能異常,這些並不特異的症狀使得Biloma的診斷變得困難。
在面對Biloma時,有些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這一點讓診斷更具挑戰性,而有些患者則可能出現惡心、嘔吐及即發的高燒等症狀。
對於需要進一步確認的病患,醫生會採用腹部超聲波、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來輔助診斷。CT掃描能夠顯示腹部右上象限的液體積聚,並且幫助定位膽汁泄漏的位置。MRI則可根據成像強度顯示是否有液體積存。
Biloma的治療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和患者的臨床表現。對於無症狀的患者,可能僅需進行觀察即可,因為部分液體沉積可以在未經干預的情況下被身體自行吸收。對於有症狀的患者,則需要依據臨床情況進行內鏡引流或外科手術干預。
透過介入放射學進行的引流在多數病例中被證實是有效的治療方法,這有助於防止感染並改善患者的預後。
無論患者的Biloma是自發形成還是術後併發,一般來說,如果能夠及時正確處理,患者的預後都會良好。成功的介入放射學引流大幅降低了因感染而產生的併發症風險。
目前對於Biloma的流行病學研究相對有限,主要是因為其發生率低且多數病例是因為醫療操作導致的創傷。年齡層以60至70歲的患者較常見。此外,對於自發性Biloma的研究較少,自1979年以來僅有少數案例報導。
研究顯示,膽道手術後容易導致Biloma的形成,因此需要對此群體進行頻繁的跟蹤檢查,以降低併發症風險。
在未來的研究中,將進一步探討各種治療方式的效果,包括內鏡引流的成功率,以及其他介入方法對於複雜病例的治療潛力。由於Biloma的病例相對稀少,對其的了解仍在不斷深入中。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能更好地認識Biloma及其相關的危險信號,以減少未來患者的風險。然而,你對於Biloma這種罕見但卻可引發重大健康問題的疾病了解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