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職場疲憊(Burnout)已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議題。隨著工作壓力的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來自職場的情緒和身體疲憊。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現象並非今日才產生,早在古代,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描述,這究竟是為何呢?
職場疲憊是一種經由慢性工作壓力而未能有效管理的現象。其症狀主要表現為能量耗竭的感覺、與工作的精神距離增加,以及職業效能降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職場疲憊並不被視為一種醫療狀況,而是一種職業現象。然而,這一概念歷經多次演變,並受到了多位學者的關注。在許多歐洲國家,職場疲憊已被認可為一種職業疾病。這使我們不禁思考,歷史上對於疲憊的描述是否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的職場挑戰。
早在《出埃及記》中就可以找到對於疲憊現象的描述,這表明這一問題在古代社會中已經存在。此外,某些研究指出,古歐洲的“懶惰症”(Acedia)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是職場疲憊,而非單純的憂鬱症。類似的概念在19世紀的德國進一步發展,當時“職業病”(Berufskrankheiten)這一術語的出現,正是針對工作導致的各類健康問題。
19世紀末,牛津醫生喬治·比爾德的神經虛弱症(Neurasthenia)對當時的醫學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他指這一狀態主要出現在“文明的知識界”之中,並且相關症狀包括情緒和身體的極度疲憊。這一概念迅速傳遍美國,並愈演愈烈,形成了“美國病”(Americanitis)的俗稱。
這一現象使美國人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其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疲憊的認識逐漸發展,例如在1970年代,心理學家赫伯特·弗羅伊登伯格首次在他的學術論文中使用“職場疲憊”這一術語,這為後續的研究和認知奠定了基礎。自此後, 馬斯拉赫就以這一術語進行了更深層的研究,並在1981年推出了“馬斯拉赫疲憊量表”(MBI),這成為評估職場疲憊的重要工具。
根據最新的研究,全球約42% 的勞動力報告感受到職場疲憊。調查結果顯示,德國、英國及美國的工作人員均有相當高的職場疲憊比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現象不僅影響情緒,還對精神和身體健康帶來危害,並可能成為長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頻繁的疲憊感與心理健康障礙如焦慮症和抑鬱症息息相關。
因此,企業和組織應該更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心理支援。同時,個人也應該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工作壓力和時間,避免落入疲憊的陷阱。
即便古代文獻中對疲憊的描述已經存在了數千年,今天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卻更使這一問題深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工作模式的變化,我們是否能找出有效的方式來對抗這種古老而又常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