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與抑鬱:它們之間的界線究竟有多模糊?

在當今的工作環境中,倦怠已成為廣泛的現象,尤其是在長時間承受壓力的專業人士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描述,職業倦怠是一種由慢性工作場所壓力引起的現象,這種壓力未能得到有效管理。這一明確的界定使得倦怠與抑鬱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因為症狀往往交織在一起,令人困惑。

根據WHO的定義,倦怠的症狀包括「能量枯竭或疲憊的感覺;對工作的心理距離的增加,或與工作的負面情緒或懷疑感;以及專業效率的降低。」

職業倦怠不被WHO視為醫療或精神病學疾病,這一點在近日的醫學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許多國家和健康實踐者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各不相同,而有證據表明,所謂的倦怠實際上可能是一種抑鬱狀態。這種歧義的部分根源在於倦怠和抑鬱之間的相似性。在一些歐洲國家,倦怠被定義為職業病並得到了法律認可,而在其他國家,它仍然面臨這樣的挑戰。

歷史背景

倦怠的概念歷經數世紀的演變。早在《出埃及記》中,摩西的岳父就警告道:「你所做的事不好,你和這些來找你的人只會讓自己精疲力竭,這工作太重,你無法獨自承擔。」這段話可見倦怠早在古代就已被提及。

隨著時間推進,19世紀出現了「神經衰弱」的術語,描述了一種受到工作壓力影響的廣泛狀態。在1960年代,隨著研究的增加,「倦怠」這一術語被廣泛使用,以指稱那些在工作上感到疲憊不堪或情緒低落的人。心理學家赫伯特·弗魯登伯格在1974年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倦怠這一術語,並描述了倦怠的症狀,包括來自工作負擔過重而產生的疲憊和煩躁情緒。

在1976年,心理學家克里斯提娜·馬斯拉赫描述了人際壓力對社會服務工作者的影響,該效應表現為疲憊、易怒和冷漠的態度。

馬斯拉赫的研究引導了倦怠量表的發展,使研究者能夠衡量這一現象的各個方面。她與同事共同發表的《馬斯拉赫倦怠量表》(MBI)至今被認為是評估職業倦怠的黃金標準。

倦怠與抑鬱的交集

在解析了倦怠的多維度後,許多科學家開始探索倦怠與抑鬱之間的聯繫。有研究指出,倦怠可能並非獨立的現象,而是抑鬱的一個表現形式。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一部分醫學界的認可,一些國家的醫療保險開始承認倦怠作為激勵的因素。

研究者Phil Liu和David Van Liew在2013年表示,倦怠可能已成為對工作不快感的替代說法,但它的意義已經模糊不清。

更進一步地,在2020年,研究者提出了《職業抑鬱量表》(ODI),旨在量化因工作引起的抑鬱症狀。這個工具的廣泛應用顯示出倦怠和抑鬱之間的界限有多不明確。

診斷與認可

隨著對倦怠的認識增長,診斷標準和各國法律也在不斷演進。許多專家認為,倦怠的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與調整障礙有重疊。在美國,DSM-5未將其正式列為心理疾病,但一些專業人士仍然認為其症狀是可以被診斷的。

目前在瑞典,倦怠幾乎與重度抑鬱同樣普遍,成為長期病假賠償的常見原因之一。而在一些歐洲國家,倦怠被法律認可為職業病,這在某種程度上表明,它已經廣泛地進入了醫療系統的視野。

WHO在2019年的聲明中指出「倦怠已包含在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作為一種職業相關的現象,而不是醫療條件。」

隨著2022年ICD-11的推行,倦怠的理解逐步成熟,但依然存在著許多挑戰和不確定性,這使得醫療和法律界對倦怠的定義和認可仍在進行討論。

在逐漸增多的倦怠和抑鬱的研究中,我們不禁要問,隨著兩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應對日益嚴峻的職場心理健康議題呢?

Trending Knowledge

從《出埃及記》到現代:職業倦怠的歷史是如何演變的?
職業倦怠,這一現象伴隨著工人的辛苦奮鬥而存在,早在《出埃及記》中就已有跡可循。《出埃及記》提到的各種壓力和疲憊感,似乎是一種預示,暗示著人類在職業生涯中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已是歷史悠久的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職業倦怠是一種因持續的工作壓力而引起的現象,其主要癥狀包括精力枯竭、工作疏離感以及專業效能降低。 學者Kaschka、Korczak和Broich指出,職業倦怠的現象
職場疲憊的背後:為何古代文獻中已經提到這種現象?
在現代社會中,職場疲憊(Burnout)已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議題。隨著工作壓力的持續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來自職場的情緒和身體疲憊。令人驚訝的是,這一現象並非今日才產生,早在古代,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描述,這究竟是為何呢? <blockquote> 職場疲憊是一種經由慢性工作壓力而未能有效管理的現象。其症狀主要表現為能量耗竭的感覺、與工作的精神距離增加,以及職業效能
「美國病」的起源:喬治·比爾德如何塑造了倦怠的概念?
在現代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倦怠症(Burnout)已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倦怠是一種與職業有關的現象,由於無法有效管理的慢性工作壓力引起。這一概念的起源追溯至19世紀的美國,特別是神經衰弱(Neurasthenia)這一術語的引入,它為倦怠的現象提供了早期的框架。喬治·比爾德(George Beard),作為神經衰弱概念的提出者,深刻影響了人們對倦怠的理解。
你的工作是否讓你感到精疲力竭?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在當今世界中,工作壓力已成為常態,一個名詞正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了全球的關注,那就是「職業倦怠」。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中將職業倦怠描述為一種因未能妥善管理的慢性工作場所壓力所引發的現象。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工作者的心理狀態,甚至對其生理健康也造成威脅。根據WHO的定義,職業倦怠的症狀包括「精力耗竭;對工作的心理距離增加或對工作的負面情緒;以及工作能力的下降」。然而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