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以及隨後的俄烏衝突,全球供應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場危機影響了商品運輸,造成了全球各地短缺的問題,而消費者行為也隨之改變。自2021年開始,全球貿易的復甦步伐被阻礙,因為工人因疫情生病和各種限制措施減少了可用的勞動力。
供應鏈危機引發了世界各地食品安全問題。
2021年,北美的消費支出增加,同時奧密克戎變種病毒的傳播使得本已緊張的供應體系更加脆弱。當年「黑色星期五」和聖誕假期的預期需求讓供應鏈的短缺問題更加明顯,尤其是在汽車及電子產品等行業。
早在2020年,一場疫情就開始暴露供應鏈中的脆弱性。隨著製造商在安全政策未到位之前暫時停止了生產,全球貿易進入了一段低迷期。即便各大企業對未來抱有樂觀預測,但實際情況卻是貿易並未完全恢復。隨著狀況惡化,面臨更大挑戰的國家,如越南等,其製造業因疫情出現閉鎖,面臨關閉的風險。
精益生產原則依賴於準確的需求預測,然而一旦出現震盪,便會導致供應鏈的重大中斷。
此外,當需求增長迅猛,特別是醫療物資的需求激增時,許多採用精益生產的製造商無法及時跟上市場需求,導致大量積壓的產品和延遲的運輸。隨著洛杉磯港等主要入口港口無法及時處理進口貨物,全球運輸業面臨了巨大挑戰。
到2021年中,美國主要港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貨運量,碼頭工作人員無法處理如此龐大的量,造成延誤。這場危機不僅停留在海港,還深入到內陸的貨運服務中,加劇了運輸延誤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上千艘貨輪在港口外等待清關,這一現象在整個供應鏈中蔓延,整體需求在運輸中逐漸上升。
儘管有足夠的運輸集裝箱,但因為大多數都在運輸途中或被錯置在錯誤的供應鏈中,造成了集裝箱的短缺。
此外,隨著半導體短缺的加劇,汽車和電子產品的生產受到了巨大的損害,甚至導致美國面臨嬰兒配方奶粉短缺的緊急情況。隨著大多數中國產品的出口創新高,中美之間的貿易盈餘在2021年達到了3355億美元,成為比較前的3081億美元的驚人增長。
在展望未來之際,供應鏈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全球半導體的短缺問題預計將在2022年持續至年中,而汽車及電子產品的市場也將面臨巨大的供應挑戰。隨著全球范圍內的通膨和供應鏈中斷類型的持續影響,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也加劇,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在全球貿易中的角色將更加關鍵。
俄烏衝突進一步影響了全球供應鏈,成為經濟和貿易的重要隱患。
如今,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以及食物和其他基本物資的短缺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這些僅僅是供應鏈危機的冰山一角。供應鏈改革的未來,加上新技術的引入,會如何影響全球市場的走向?未來的全球貿易又將如何應對這些年所遭遇的挑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