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在2021年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根源可追溯至COVID-19疫情的爆發及隨後的烏克蘭戰爭,這些事件使貨物運輸效率急劇下降,並導致全球物資短缺。隨著美國在假季的購物需求急遽上升,港口周邊的問題愈發顯現,交通癱瘓讓美國的大型港口成為“貨物停擺”的代名詞。
在疫情期間,工人因病缺席及政府限制導致港口人手嚴重不足。
自2020年初起,COVID-19疫情使全球供應鏈陷入停滯,製造商在疫情初期暫時停工以確保安全,然而即使在疫苗接種率提升後,全球貿易依舊無法全面恢復。隨著疫情持續,尤其是Delta變種病毒的擴散及發展中國家疫苗取得困難,生產復甦更是雪上加霜。
供應鏈問題的核心之一是“精實製造”概念的實施,這一方法依賴於產品原料輸入與成品輸出之間的精確匹配,以最小化倉儲成本。然而,這一模式卻對需求波動極度敏感,缺乏靈活性。隨著疫情導致的市場需求激增,許多採用精實製造的公司無法應對導致的需求回升,最終形成庞大的貨物積壓。
當需求驟升時,這些生產設施卻無法跟上需求,導致了巨大積壓。
到了2021年中期,美國的主要港口如洛杉磯港開始接收歷史性的大量入境貨物,港口的作業人手卻捉襟見肘,貨櫃船在港外滯留天數逐漸加長,這種情況進一步影響了鐵路和卡車運輸。美國卡車行業在疫情前就已面臨司機短缺的問題,這場供應鏈危機使得情況變得更加惡化。
儘管全球有足夠的貨櫃來支援運輸,但因為在運輸過程中錯放或隱失,貨櫃短缺的現象依然嚴重。
美國大型零售商在2021年初便提前租用貨櫃船以應對假期的需求高峰。然而在假日季節的購物需求日益增加下,運輸公司的效率卻仍未有改善的跡象。根據報導,尤其在2021年10月,網購消費者遭遇超過20億條缺貨信息,比2020年同期翻番,顯示出供應鏈的深層隱患。
這場危機在某種程度上深化了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2021年,中美貿易差額增至3355億美元。中國的出口在全球市場上如雨後春筍般增長,生產迅速擴張以應對突如其來的全球需求。然而,這也導致了美國的嬰兒奶粉、衛生棉及藥品等多項商品出現短缺情況。
展望未來,企業高層預測半導體芯片短缺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上半年,特別是在汽車和電子領域。根據報導,印度因為芯片不足其輕型汽車的銷量下降約20%,而受到影響的地區不僅限於美國,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難逃一劫。
全球供應鏈的中斷,特別對民主與人權挑戰重重的地區,將造成經濟不平等的加劇。
此外,俄烏戰爭的影響也讓全球供應鏈面臨重大考驗,特別是在農產品及原材料的出口方面。隨著全球通脹的上升,許多國家在應對供應鏈危機中面臨政策的修正與挑戰。全球通脹率預測在2021年達到4%至5%,如今卻已經超出預期,最高達到8%。
在這場漩渦中,美國的港口不斷成為“貨物停擺”的象徵,究竟這一現象反映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