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底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供應鏈遭受重創,不僅造成了商品短缺,也顯著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隨著疫情的持續影響,尤其是在2021年,各國的貨運和經濟活動受到巨大的阻礙,直至今天,這場危機仍然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世界各地的供應鏈回復緩慢,疫情、疫苗接種不均以及地緣政治衝突已一一成為影響經濟的主要因素。
供應鏈的運作如同一個精密的機器,任何一個部件的故障都會導致整體功能的失效。自疫情伊始,許多國家的工廠被迫停工,導致原材料供應中斷。而隨著消費需求的回升,尤其是電子產品和汽車等需求大增,這些產業的供應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疫苗接種的不均衡情況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工人仍然處於高風險狀態,這進一步造成了生產力的下降。
隨著港口的滯留和貨櫃船隻的積壓,全球貨運的流通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延誤。特別是在美國,進口貨物的激增超過了港口和運輸系統的處理能力,造成了極長的等待時間,許多貨櫃船在港外滯留數周之久。
許多大型美國零售商為迎接節日季節提前包租貨櫃船,但即便如此,還是難以應對不斷增加的需求。
面對商品短缺,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了顯著變化。許多人開始轉向線上購物,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無數的缺貨通知,根據Adobe Digital Insights的報告,2021年10月,網上購物者面臨超過20億條缺貨信息,這是2020年同期的兩倍。
在美國,幾乎所有產品,包括電子產品、飾品、服裝以及生活用品,均面臨短缺問題。
專家預測,供應鏈問題的恢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尤其是在半導體短缺的影響下,許多行業都將受到波及。汽車生產商和電子產品制造商的首席執行官預計,短缺問題將持續至2022年上半年。
對於希望回到疫情前的供應鏈狀況,美國商業界的專家認為這是非常不可能的。
面對當前全球供應鏈大混亂的挑戰,許多企業開始探索多樣化供應來源的可能性。這場疫情不僅考驗了全球經濟的韌性,也改變了我們的購物習慣。未來,消費者將如何迎接這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