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COVID-19大流行的後果以及隨後的2022年俄烏入侵,讓全球供應鏈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嚴重衝擊。工廠停工、員工病假以及航運延遲,使全球出現了商品短缺,並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自疫情初期以來,許多公司都面臨着原料短缺的挑戰,尤其是汽車和電子產品行業的芯片短缺。
隨著2021年假日季節的到來,北美的消費支出大幅增加,結合Omicron變種病毒的擴散,原本已經緊張的供應鏈情況變得更加嚴峻。供應鏈危機帶來的長期影響,對食物安全問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OVID-19疫情在2020年爆發初期,迫使全球供應鏈暫停運作,因為各大製造商必須等到安全措施全面落實後才能恢復運作。雖然企業對2021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但全球貿易仍然以較低的運行能力進行,且未能完全復甦。
許多經濟學家指出,精益生產理念的廣泛採用,成為此次供應鏈中斷的一個主要原因。
例如,越南是美國服裝的重要供應國。在疫情期間,越南在2020年實行了嚴格的封鎖,但在2021年疫情爆發后,許多製造商再次被迫關閉,部分原因是員工的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越南政府要求高風險地區的工人必須在廠房內生活,以維持生產的運作。
在2021年中,隨著進口貨運量的激增,美國的主要港口面臨了歷史性的大宗貨物滯留。港口的終端人員無法及時處理這些貨物,導致大量的貨船在港外滯留了數天或數周。
在貨物運輸方面,物流企業被迫尋求新的技術解決方案,以實現高效率的運輸。
隨著貨運需求的不斷上升,內陸的鐵路和卡車運輸也難以承受額外的負荷,加上勞動力的短缺,進一步加深了危機。美國的卡車運輸行業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經面臨司機短缺的問題。
大型美國零售商在2021年假期來臨之前,開始包租貨櫃船,為假期的高需求做準備。根據Adobe Digital Insights在2021年11月的報告,線上購物者在同月遇到的缺貨信息數量超過20億條,這一比例比2020年同月翻了一番。
在美國,電子產品、珠寶、服裝、寵物用品及家居園藝等產品的短缺問題日益嚴重。
隨著世界經濟在過去幾年中陷入困境,中國的出口貿易卻在快速增長。根據報導,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在2021年達到3355億美元。
展望未來,主要的汽車製造商和電子產品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均表示,半導體芯片的短缺將在2022年上半年持續。各國在供應鏈問題上的持續損失,對於民主受挑戰或人權問題嚴重的地區影響尤為明顯。
面對這些挑戰,回歸到疫情前的供應鏈狀態似乎在2022年並不現實。
此外,俄烏衝突也給全球產品供應帶來了巨大影響,這將進一步改變全球經濟和貿易的格局。全球供應鏈面臨的另一个重大挑戰是日益上升的通脹率,這一切似乎都在不斷改變著國際貿易的脈動。而當各方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時,我們不妨思考:未來的供應鏈將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