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醫學診斷領域,技術的進步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癌症等疾病的根本成因。兩種常見的檢測技術——染色體原位雜交技術(CISH)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IHC)各有其獨特的優勢和應用背景,這使得它們在腫瘤生物標記測試中頻繁被提及。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CISH和IHC之間的微妙差異,以及各自特點。
CISH技術結合了免疫組織化學的顏色信號檢測方法,與原位雜交技術相結合,致力於檢測特定DNA區域。
CISH最初於2000年左右被開發,用以替代荧光原位杂交(FISH)檢測HER-2/neu基因的擴增。CISH和FISH技術非常相似,皆為原位雜交技術,專門用來檢測特定DNA區域的有無。然而,CISH在診斷實驗室中的應用更為廣泛,因為它只需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而不需要更昂貴且複雜的荧光顯微鏡。
在CISH的探針設計上,其過程與FISH相似,主要差異在於標記和檢測方式。FISH探針一般使用不同的熒光標記,僅能通過荧光顯微鏡檢測,而CISH探針則使用生物素或地高辛標記,在其他處理步驟後可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檢測。
進行CISH時,樣本組織需牢固附著於玻璃滑片上,並需經過多次清洗和加熱以去除石蠟。在探針雜交後,使用HRP及其底物進行顏色反應,使得樣本能在光學顯微鏡下以40至60倍放大觀察。
FISH被認為是探測染色體異常的金標準,具備高敏感性與高解析度。CISH在HER-2/neu基因擴增檢測中的敏感性達97.5%,特異性為94%。而CISH的一大優勢是其試劑和設備成本較低,不需繁雜的荧光顯微鏡設置。
CISH和IHC皆被用於HER-2/neu擴增的檢測,但其實質差異在於CISH測量DNA的擴增,而IHC則側重於蛋白質表達。在腫瘤的預後評估方面,基因擴增結果常被認為比蛋白質表達更具意義。
CISH在HER-2/neu擴增檢測中的高準確性使其成為了腫瘤標記檢測不得不提的重要工具。
CISH被廣泛應用於評估HER-2/neu在乳腺癌樣本中的基因擴增。這一擴增與乳腺癌的高死亡率和回歸率密切相關。此外,CISH也可用於檢測染色體重排及融合,例如在肺癌中檢測ALK基因融合。
在診斷中,CISH不僅能幫助醫療提供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還能減少不必要的治療延誤。
SISH是一種以銀沉澱為最終產物的方法,透過探針與抗體的結合,最終形成可被檢測的黑點。
DuoCISH是一種可以在同一滑片上同時使用兩種不同探針的檢測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檢測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這些技術不僅顯示了科學進步的迅速,還挑戰了醫療診斷的傳統界限。隨著對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理解的深化,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接受這些新技術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