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腫瘤學的診斷方式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色素原位雜交技術(CISH)是一種融合了免疫組織化學和原位雜交的細胞遺傳學技術,自2000年左右開始發展,成為檢測HER-2/neu腫瘤基因擴增的替代選擇。CISH技術的出現,使得臨床診斷獲得了更實用的選擇,也引發業界對腫瘤檢測準確性的新思考。
CISH技術的基本原理與FISH類似,都是利用原位雜交來檢測DNA特定區域的存在。然而,CISH使用亮場顯微鏡進行檢測,這比FISH所需的複雜且價格昂貴的螢光顯微鏡更為方便,為診斷實驗室提供了更高的實際可行性。
CISH在HER-2/neu基因擴增的檢測中顯示出97.5%的敏感度和94%的特異性,兩者之間的相符率高達94.8%。
首先,CISH探針的設計類似FISH,使用的探針一般長約20個核苷酸,並與目標DNA序列互補結合。這一過程需要降解和雜交步驟來確保探針能夠有效緊密結合於DNA上。隨後,研究人員將CISH探針標記為生物素或去氧膽甾醇,以便通過亮場顯微鏡檢測。
進行CISH檢測時,首先需要確保標本中的染色體處於介導期或前期。接下來,將組織樣本固定在玻璃載玻片上,並經過多次清洗與加熱去除石蠟。隨後,將樣本經過胰蛋白酶消化以確保目標可被檢測。最終將探針添加到樣本中,並經過一系列處理來完成檢測。每天清洗一次樣本後,便可使用HRP將二氨基苯基酸(DAB)轉化為可在亮場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固體棕色產物。
CISH與FISH之間的比較顯示,雖然FISH被視為檢測染色體異常的金標準,但CISH在成本、操作簡便性上則具備許多優勢。此外,CISH可以通過多次檢查樣本,彌補了FISH在探針衰退後無法再次檢測的缺陷。
相比FISH,CISH在檢測HER-2/neu基因擴增時,其有效性顯示非常相似,卻在成本上具備顯著優勢。
而CISH與免疫組織化學(IHC)的對比中,兩者雖然皆用於檢測HER-2/neu,但一者重在基因擴增,另一者則關注蛋白表達。在HER-2/neu相關的癌症中,基因擴增的預後價值比蛋白表達高,可見CISH在癌症診斷中的獨特重要性。
CISH目前在腫瘤學領域的應用廣泛,尤其在乳腺癌樣本中檢測HER-2/neu基因的擴增非常重要,因該擴增與較高的致死率及復發率緊密相連。專門用於治療這類腫瘤的單克隆抗體曲妥珠單抗的療效也需依賴於準確的HER-2/neu受體狀態檢測。除了乳腺癌外,CISH同樣適用於尋找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證據,並在肺癌中有效檢測ALK基因融合,也讓這一技術在腫瘤學的醫療應用中有著廣闊的前景。
在CISH技術的發展中,衍生出了多種變體,諸如銀增強原位雜交(SISH)與DuoCISH。這些技術不僅改善了現有流程,還在不同的臨床需求中顯示出新的可能性。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關鍵在於理解其在特定情境下的最佳應用。
隨著技術的進步,CISH的未來看起來光明且充滿潛力,但在腫瘤學診斷的道路上,是否還有其他新的技術能與之齊名,並滿足未來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