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診斷和預後中,準確的基因檢測技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新的技術相繼出現,其中勝任度相當高的便是染色體原位雜交技術(CISH)。這項技術自2000年問世以來,便迅速成為臨床診斷中的一項重要工具,尤其是在評估HER-2/neu基因的擴增方面增添了不少可能性。
染色體原位雜交技術(CISH)結合了免疫組織化學(IHC)和原位雜交的染色信號檢測方法。與傳統的螢光原位雜交(FISH)相比,CISH的主要優勢在於其更為實用,因為它可在明場顯微鏡下操作,而FISH則需要昂貴且複雜的螢光顯微鏡。
CISH的設計原則與FISH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標記和檢測方式。CISH的探針多數使用生物素或去氧核苷酸酶標記,並在處理過後通過明場顯微鏡進行檢測。
在CISH的應用中,探針的設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通常需要從細菌人工染色體(BAC)中提取、擴增及標記,以便確保能夠精確地與目標DNA結合。
雖然FISH被認為是檢測染色體異常的金標準,但CISH對HER-2/neu基因擴增的檢測靈敏度達97.5%,特異性為94%。而兩者之間的一致性亦高達94.8%,顯示出CISH與FISH相比,其可靠性不相上下。
值得注意的是,CISH的優勢在於其操作簡便及成本效益,這使得臨床實驗室更容易進行長時間的樣本儲存和後續檢測。
CISH常用於評估乳腺癌樣本中HER-2/neu的基因擴增狀態。研究顯示,HER-2/neu基因擴增與乳腺癌患者的高死亡率以及不良預後有顯著相關性。臨床上,單抗trastuzumab對HER-2/neu過度表達的腫瘤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在啟動癌症治療前確定受體狀況非比尋常的重要。
CISH還可以用於檢測其他染色體的重排和融合,例如在肺癌中,ALK酪氨酸激酶域與EML4的基因融合,是一個臨床相關的亞群,能夠有效地使用ALK抑制劑進行治療。
除了CISH外,還有一些變體如銀增強原位雜交(SISH)和雙重CISH(DuoCISH)。SISH通過銀沉積來產生檢測信號,使得在某些情況下擁有更高的可視化效果。而DuoCISH則能在同一片玻璃載體上同時使用兩種探針,進行不同基因的檢測,這有助於區分基因的擴增與染色體的非整倍性。
CISH作為一種新興的基因檢測技術,不僅提高了癌症診療的準確性,也使得患者的生存預測得以更精確地進行。然而,在未來的腫瘤學實踐中,如何將這些技術綜合運用,以提升個體化治療的有效性,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嗎?